ENGLISH 邮件系统

20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4-04-22 浏览次数:2951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完成工程师素质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选择、配方设计、制品生产工艺制定、制品与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胜任材料及制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分析、管理、贸易、教学及生产的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和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了解我国国情,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

2. 具有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共事的良好道德品质。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和经济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3. 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工、理、文、商知识相互渗透,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优良的综合素质。

4.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获取和表达科技信息的基本技能。

5. 掌握材料、制品生产过程的共同规律;具有较丰富的材料科学、成型加工、机械、模具等专业知识;了解本本专业领域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6. 掌握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8. 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9. 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及应用,具有计算机编程、数据库操作及CAD等技能。

10. 具有良好的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

三、培养措施

1.在总体把握“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个性、善于创新”的基础上,实行前期宽口径按类培养、后期多样化专业教育,拓展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促进专业的分类发展,实行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2. 建立文化素质教育新体系,将人文课程、人文讲座、文化活动相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情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树立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市场意识、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

3.教学过程分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教学阶段全着重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教学阶段进行专业及模块分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成型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和功能材料五个模块中的一个进行专业阶段学习,在专业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建立宽厚学科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4.加强工程教育,强化学生设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适应面向企业为主的培养目标,重组工程类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减少学时数,增大信息量,加强大型专业实验教学。设置与材料成型加工及制品设计相关的课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机械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环节、课外科技活动和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从第三学期开始实行导师制,强化专业导师在学生日常生活、课堂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更早的接触专业、走进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和毕业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

6.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产学合作的区域优势、校际合作的资源优势,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校际合作、产学研合作,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拓宽学生知识背景,实施本科生“第二经历”计划。学生可利用寒、暑假或在经过学校批准的学期,到国内名校或国外高校进行短期学习。

7.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强化专业内与专业外、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环节整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四、专业特色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的基础,本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在“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的办学特色指导下,设立与浙江产业经济密切相关的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功能材料等5个专业方向。

五、主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六、主要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高分子材料学、聚合物成型工艺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金属材料学、功能材料等。

七、主要实践环节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金工实习、军训、社会实践、材料科学实验、高分子科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八、双语教学课程

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聚合物助剂及配方、表面工程。

九、计划学制

四年。

十、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十一、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为170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2011级).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