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17年12月19日(周二)上午9:30
报告地点:材料学院会议室(子良A220)
邀请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曹澥宏
报告题目一:Electrocatalyst for Fuels
报告人:华中科技大学 夏宝玉 教授
报告人简介:
夏宝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教授。201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和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结构功能材料的设计及其在能源、环境等领域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包括研发新型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以及水耦合碳(氮)循环转换等能源技术,并在新能源与新材料工程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些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篇,包括Nat. Energy 1篇,Nat. Commun. 1篇,J. Am. Chem. Soc. 3篇,Angew. Chem. Int. Ed. 6篇,Adv. Mater. 2篇,Energy Environ. Sci. 1篇等。发表论文包括2篇ESI热点论文(hot paper) 、16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封面论文、1篇VIP论文和2篇热点论文 (Angew. Chem.), 研究成果被ChemistryViews和MaterialsViews等多个国内外媒体报道。2016年获 “中组部特聘教授计划”, Outstanding Reviewer for J. Mater. Chem. A 2016.
报告内容简述:
Electrocatalyst is at the heart of many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fuel cells, metal-air batteries and water electro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is critical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1] In this talk, I will brief our research results about electrocatalysts for fuel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ies. [2, 3] Especially, we will demonstrate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synthesis of nanocarbons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demonstrating higher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oxygen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than that of commercial Pt/C catalyst. [4]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a new strategy to design and prepare MOFs-derived nanomaterials and represent new opportunities in developing highly active MOFs-derived catalysts as Pt alternative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devices.
References
1. B. Y. Xia, et al. Advanced Science. 2017, DOI: 10.1002/advs.201700691
2. B. Y. Xia*, et al.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7, 23, 10947 (Invited Review)
3. B. Y. Xia*, et al. ACS Energy Letter 2017, 2, 2035 (Invited Perspective)
4. B. Y. Xia, Y. Yan, N. Li, H. B. Wu, X. W. Lou*, X. Wang*, Nature Energy 2016, 1, 15006.
报告题目二:高性能能源存储与转化电极设计:从低维多孔材料到准均相碳材料
报告人:广东工业大学 李成超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李成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目前从事新能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能源存储研究。在低维多孔材料制备与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研究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近五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学术新人奖项目1项,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了多项新加坡教育部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项目,重点项目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CS》(影响因子:12.113)、《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7.493)、《Nano Energy》(影响因子:10.325)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5篇,H因子26,SCI总引用次数2100余次。
报告题目三:纳米结构钒基储能材料
报告人:广东工业大学 芮先宏 教授
报告人简介:
芮先宏,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荣誉。2007年获济南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入选安徽省优秀硕士论文);2014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博士毕业后继续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了近两年的博后工作。长期从事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和应用, 在纳米结构钒基和磷酸盐基电极材料(如V2O5、LiFePO4、Li3V2(PO4)3、Na3V2(PO4)3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突出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如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CS Nano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3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1篇,论文已被引用4000余次,h-index(引用指数):42,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
报告内容简述:
锂(钠)离子电池是十分重要的储能器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大规模储能领域(如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中。电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和价格的关键。因此,如何获得高性能、高性价比的电极材料成为了研究的焦点。钒具有较多可变价态,可以嵌入和脱出多个锂(钠)离子,使得钒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电池电极材料。另外,我国拥有丰富的钒资源,开发高附加值的钒基电极材料,对我国钒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钒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纳米结构备受青睐,不仅可以缩短离子/电子的扩散/迁移距离,提升电极动力学性能,而且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增强离子吸附和增加电极的有效反应面积。因此,本报告着重介绍几种纳米结构钒基正极材料(如V2O5、Li3V2(PO4)3、Na3V2(PO4)3)的合成方法、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