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动态
磁性材料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关键材料,一直是新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磁性材料如纳米磁性材料、二维磁性材料、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等领域也不断地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在生物医用领域、磁电器件方向、能源化工行业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对产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本次论坛将于2019年5月10日下午在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圆廊会议厅举行。论坛特别邀请了10位国内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本次论坛旨在为领域同行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深入研讨、促进合作的平台,热烈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论坛时间:2019年5月10日(周五)下午14:00-17:30
报告地点:邵科馆一楼圆廊会议厅
注册地址:圆廊报告厅入口
联系人:功能材料研究所 车声雷、余靓
与会学者:
都有为 | 院士 | 南京大学 | 中科院院士 |
姜勇 | 教授 | 北京科技大学 | 太原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杰青、国家级人才 |
许小红(女) | 教授 | 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杰青、国家级人才 |
潘峰 | 教授 | 清华大学 |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杰青 |
顾宁 | 教授 | 东南大学 | 杰青、国家级人才 |
崔大祥 | 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 | 杰青、国家级人才 |
高明远 | 研究员、教授 | 中科院化学所 | 杰青 |
陈航榕(女) | 研究员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杰青、国家级人才 |
朱铁军 | 教授 | 浙江大学 | 杰青,国家级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 |
刘文中 | 教授 |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测量科学与仪器系系主任 |
王敦辉 | 教授 | 南京大学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杨金波 | 教授 | 北京大学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报告题目及报告人: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在细胞分离与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及转化(崔大祥 教授)
含铁多功能纳米生物材料及其肿瘤诊疗研究(陈航榕 研究员)
微米分辨率纳米磁学影像理论与技术(刘文中 教授)
磁性纳米颗粒 — 临床转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明远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崔大祥,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人才,享受国务院津贴,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智能诊疗仪器工程中心主任,纳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教授与客座教授,悉尼大学荣誉教授。研究方向是:多功能分子影像纳米探针的研制及应用;智能响应的的纳米免疫治疗与干细胞治疗技术;纳米传感器与智能高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在Nature Protocol, Adv Mater., JACS,Cancer Res. ,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20多篇,论文被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Chem. Review 等杂志引用与评论,他引次数已超过12000多次,H-index 为54,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40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科技一等奖, 主编专著2部,参与编写出版专著8部,参与开发的部分产品获医疗器械证。
学术兼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纳米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新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Nano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杂志主编。
陈航榕,女,博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Adv.Mater., ACS Nano,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30余篇;他引总计10000余次,h-index 55;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发布一项行业标准。先后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等学术奖励。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副秘书长等职。
刘文中,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测量科学与仪器系主任、教授/博导,湖北省图像/视频处理与智能控制****负责人。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U Braunschweig)任访问学者。先后获得国家国际合作专项、FP7 欧盟框架计划玛丽居里行动计划项目、中波政府间项目等。曾获得2015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近十年来专注超灵敏高分辨率磁学温度成像仪器的理论、方法与装置研究。提出了0.1℃分辨率磁纳米温度测量方法,将其成功推广到生物医学温度窗口(300K)。研究方向为非侵入式磁纳米精密温度成像理论与仪器研发、非傅立叶传热学中的快速温度(热冲击波)测量等。获美国发明专利5 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