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学术动态

第127期至真讲坛—香港城市大学曾志远助理教授和澳门大学汤育欣助理教授讲座通知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19-08-06 浏览次数:3974

报告地点:子良A220会议室

报告时间2019年8月13日上午9:30

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曹澥宏 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锂插层技术的材料制备、功能化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告   人:曾志远,助理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片1.png

报告人简介:

      曾志远,男,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分别在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材料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2017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2017-2019在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硅谷总部从事半导体的等离子体刻蚀工艺研发,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19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电化学锂离子插层技术、原位液体电镜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在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 Transition MetalDichalcogenide, TMDC)、锂离子电池、析氢电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杂志共发表SCI论文54篇(34篇IF>9.5),SCI引用11157次,单篇引用100次以上论文23篇,1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Web of Science),H因子41,第一作者单篇SCI最高他引1164次。曾任美国电化学协会旧金山分会秘书长(2014-2015),2018年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为“2018高被引科学家”。个人主页:https://zenglabcityu.weebly.com/


 

报告摘要: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是层状纳米材料,其超薄组装结构诱发出许多奇特性质;其制备与应用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之一。TMDC的常规制备方法产率低、耗时长、质量差、适用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发明一种新的,通用的锂离子电池放电插锂加超声振荡的方法来量产制备单层纳米片状材料如MoS2, WS2, TiS2, TaS2, ZrS2,石墨烯,同时也能制备多层片状材料如BN, NbSe2, WSe2, Sb2Se3  Bi2Te3与传统化学法插锂相比,电化学插锂具有产率高,制备时间短,室温反应等优点;并且能够通过锂离子电池放电曲线对反应进行实时监测,以便精确控制插层锂离子的数量,避免插层复合物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二硫化钼-铂复合纳米材料应用于产氢催化研究。机理研究方面,因为锂离子电池是封闭体系,我们对锂离子电池内部的锂枝晶问题、正极热稳定性问题等产生的机理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原位液体电镜技术为我们研究锂离子电池内部这些问题的产生机理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自主开发了基于透射电镜技术的电化学液体池和液体样品杆,利用原位液体透射电镜技术实时观察到了锂离子电池在商业化的液相锂离子电解液LiPF6/EC/DC中电极表面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首次实时观察到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生成,锂枝晶的生长和溶解,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分解等的动态过程。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电极电化学反应的原位过程研究

        人:汤育欣,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                                                                                      

图片2.png

      

报告人简介:

汤育欣,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2006年和2009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取得应用化学学士和材料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获南洋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博士学位2013-2018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能源化学工程研究,在材料化学领域的专业期刊(Chem. Soc. Rev.,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发表学术文章80余篇,引用超过5200次,H index = 42授权美国专利和新加坡专利各1项,美国专利申请5项(其中3项专利转让)。2012年与2013年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世界未来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7年入选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新兴研究学者 

 

报告摘要:

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对电池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电极材料的发展引领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1]。虽然电极材料展现了优异的倍率性能,但是其容量贡献组成尚不清楚。传统循环伏安法虽然可以量化出体相扩散控制型和表面电容型容量,但无法量化出法拉第反应和非法拉第反应对后者的贡献。针对这一难题,通过自主搭建了原位电化学反应电池,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对不同倍率下脱/嵌锂过程特定元素的 X 射线吸收光谱(XAS)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得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实时信息,进而得出法拉第反应和非法拉第反应在不同倍率下的容量组成;结合循环伏安法,解决了量化“表面电容型容量贡献中的法拉第反应和非法拉第反应容量”这一难题[2]

参考文献: 

[1] Y Tang, X Chen, et al, Chem. Soc. Rev., 2015, 44, 5926; 

[2] Y Tang, X Chen, et al, Adv. Mater., 2018, 30, 18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