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学术动态

第171期至真讲坛—西安交通大学韩晓刚教授和沈飞博士讲座通知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20-11-15 浏览次数:3623

报告时间:20201116日(周一)上午9:30

报告地点:存中233会议室

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梁初 副教授

 

报告题目一:储能——从助理新能源消纳,到未来颠覆性变革

人:西安交通大学 韩晓刚教授


 111.png


报告人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A类教授,博导。2009年于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博士后,2011-2015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能源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电化学储能关键技术,石墨烯跨界应用。其中先进电化学储能包括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保护,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石墨烯跨界应用包括石墨烯发热/导热膜,多孔石墨烯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等。目前,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包括Nature MaterialsJACSAdv.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等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持4项国家和省部级等项目,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工业类),1项中央高校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6年起担任西安纳米科技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前沿-能源研究(Frontier-Energy Research)副主编。

 

报告内容摘要:

储能在能源结构调整及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的核心要素。开发本体安全的新型储能体系有助于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报告题目二:Regulating Li Plating/Stripping Behavior for Li Metal Batteries

人:西安交通大学 沈飞 博士


22.png


告人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青秀计划B类人才,南京大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设计与合成,全固态锂电池和锂/钠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在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Acc. Chem. Re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引用1600余次,H指数为17。主持/参与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多项。

 

报告内容摘要:

锂金属具有极高的容量(3860 mAh/g)和最负的电势(-3.04 V),被认为是储能领域的“圣杯”。以锂金属为负极的锂硫电池能量密度能够达到650Wh/kg,有着巨大的产业前景。要使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必须克服两大难点: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三维支撑结构和表面改性层的引入,能提高锂金属负极循环过程中自身电极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体积变化,减少机械应力,从而获得高容量长循环寿命复合锂金属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