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学术动态

第173期至真讲坛—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峰研究员和上海大学施思齐博士讲座通知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20-11-24 浏览次数:3324


报告地点:朝晖校区邵科馆圆廊会议室


  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陶新永 教授

 

报告题目碳基材料电化学储能应用

  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李峰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0年123日(周午14:30

 

 图片2.png


个人简介:

1995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2001年于中科院金属所获博士学位。随后在中科院金属所先后助研、副研和研究员。已在Adv Mater、Nature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用超过40000次,其中30余篇高被引用论文,多次入选科睿维安高被引用科学家,受邀为Adv Mater、Science等撰写综述和展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2006年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8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被聘为《新型炭材料》、《储能科学与技术》、《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和《Journal of Physics: Energy》编委。

 

报告内容摘要:

清洁能源等发展需求,电化学储能用材料与器件(如电化学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各种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碳材料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电极材料、导电剂及复合基体等,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各类新型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作为功能化应用为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并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报告介绍了对于能源理解,在碳材料在电化学体系中的作用,特别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碳材料,从基础电化学的认识到典型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电容器等)、锂硫电池等领域的进展,同时报告了特种电池的研究进展。

 

  

报告题目电化学储能材料的多尺度计算与设计

  人:上海大学 施思齐 博士

报告时间:2020年12月3日(周四)下午13:30

 



 

 图片1.png

 

人简介:

施思齐,博士,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高校特聘教授/跟踪计划(东方学者)。2004年7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美国布朗大学、通用汽车研发中心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2013年6月起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编委、《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基于电化学的能量存储和转换材料的计算材料学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和电极材料及其界面离子输运、电子/离子输运协同调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设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组项目2项。已在Chem Rev、J Am Chem Soc、Nature Commun、Adv Mater、Phys Rev B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他引5600余次,H因子40,ESI高倍引论文4篇,软件著作权5项,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30余次。获中国物理学会2019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奖”一等奖。

 

报告内容摘要:

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体系的关键是材料。研发新材料的传统方法是试错法,从材料的发现到应用往往需要十几年,很难满足产业界对更高性能电化学储能体系的要求。因此,迫切期望从物理学、材料学、化学和数据等学科交叉的角度,有机地融合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理解电池材料中电子/离子输运协同调控、界面电化学稳定性等关键科学问题,为电化学储能新材料和新体系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以加快新材料和新体系的研发速度。本报告将着重结合本人和合作伙伴开展的一些工作介绍近些年来在这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今后跨尺度计算在电化学储能新材料和新体系研发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