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新闻
11月1-3日,2024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前沿论坛在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举办论坛以“融合产学研力量,赋能新能源进程”为主题,响应“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国家战略,汇聚省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研讨与分享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交叉学科的合作与创新,推进碳中和进程。
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旭,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贺艳兵,常州大学副校长、苏州大学教授晏成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禹习谦,浙江大学研究员范修林,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江浩等60余位材料领域专家,以及相关单位师生代表等150余人参会。论坛由浙江工业大学张文魁教授、夏新辉教授及夏阳教授主持。
王旭院长致开幕辞,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办学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设情况,以及近年来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向聚焦相关战略性产业的重要难题,在先进二次电池材料的基础和产业化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并指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继续充分发挥该方向的产业优势,积极与地方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多项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
▲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旭院长对论坛致辞
大会开幕后,材料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邀请报告。
常州大学副校长、苏州大学晏成林教授以“固态电池: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为题,以世界最技、最前沿,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电池为发展方向,介绍了全温区、高安全与长寿命固态电池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最新进展。晏成林教授指出,关系到高安全、全温区电池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续航里程、低温问题、高温问题、安全性问题是能源行业研究者未来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晏成林教授会场报告照片
清华大学贺艳兵教授以“固态电池高通量离子输运”为主题。详细介绍了PVDF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现有问题和解决方法,并介绍了其课题组的研究内容。
▲贺艳兵教授会场报告照片
华东理工大学江浩教授以“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应变工程与稳定机制”为主题,围绕如何稳固高镍锰基正极材料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晶体结构、界面化学和机械性能等展开研究,揭示了其电化学性能提升机制,从而推动新一代电池发展。
▲江浩教授会场报告照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禹习谦教授以“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与锂电池”为主题,以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为主要研发目标,提出开发高容量正负极材料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途径,并介绍了利用体相、晶界和表面等不同层级纳米结构综合设计提升材料容量的策略及其在高比能电池中的应用。
▲禹习谦教授会场报告照片
清华大学谷林教授以“还原论下的储能材料科学”为主题。介绍了还原论下的材料科学极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对元素的认知的现象。谷林教授从晶格和电荷自由度揭示了电化学储能材料原子尺度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关联;并从储能材料的电化学调控、物理机制、以及电子结构入手,从还原论的角度探讨了其构效关系。
▲谷林教授会场报告照片
论坛的A会场和B会场,同步进行,来自二十几个单位的新能源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进行邀请报告。论坛的顺利召开为新能源材料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水平的科研共享、学术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