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善故事



女,2023级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获得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在JCR一区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第一次踏进工大校园,还是研究生复试当天。“开放又包容”,这是孙孟雪对于浙工大最初的印象。等到她正式坐在公共楼的教室里上课时,那种身为工大学子的庆幸与自豪感,一直伴随其左右。
浙工大的老师们不仅为人谦逊,而且在学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孙孟雪每次上课时都仔细聆听老师讲课的内容,并及时记下笔记,以便课下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思考。
谈到最令孙孟雪头疼的课程,她说,“那绝对是《材料结构与性能》这门课。”她本科攻读的专业是无机非金属材料,这门课则侧重于金属材料方向。专业课的差异比较好攻破,课堂作业才是令她头疼的地方,因为这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本身就对计算机不太敏感的她,每次上课都恨不得自己的耳朵有复读功能,生怕漏掉每一个操作步骤而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身为主讲教师的鲁老师学识渊博,对材料学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凡碰到同学们有任何困惑之处,他都会把知识点重新拆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出来。孙孟雪本身就是不服输的性格,并不会因为这节课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就退缩。
鲁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只要有空就会花时间琢磨。她根据老师课上的提示,一步步对作业进行拆解和计算。遇到实在搞不定的,她会在课下主动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还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2023级研究生迎新晚会,左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门课的中后期,孙孟雪逐渐适应了老师的教学模式,也能熟练使用分子动力学相关的软件了。“那些为了课堂作业进行头脑风暴的日子非常难熬,但我很有成就感。”她说,“日后写论文时,竟发现那些陌生的软件没有那么可怕了。”

当开始撰写学术论文时,孙孟雪内心是非常忐忑又兴奋的。和之前写过的结课论文不同,这次的论文需要自己处理数据、画图,再以英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构思论文框架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这需要将自己杂乱的想法整理成有条理的结构,就像是搭建一座大厦的骨架。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中,她逐渐找到了清晰的思路。“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论文框架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仅能够使自己的研究逻辑更加清晰,也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论文的内容”。
真正开始动笔写作时,文字表达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脑海中的想法转化为清晰、准确、流畅的文字并非易事。需要反复斟酌每一个用词,确保语句通顺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学术性和规范性。在描述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时,孙孟雪努力做到严谨细致,反复斟酌用词。
写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思路中断或者表述不清的情况。这时,她会暂时合上电脑,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或者参考之前收集的资料,从中寻找灵感。这个过程让她明白,写作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能急于求成。
绘制实验机理图时,她毫无头绪,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于是,她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和师兄们寻求帮助。经过老师和师兄的点拨之后,孙孟雪对机理图有了基础的认知,再参考师兄师姐们已发表论文中的图片,成功地画出了催化剂辅助降解抗生素的机制。
在完成初稿后,修改环节又让她对论文有了新的认识。初稿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从语法错误到逻辑漏洞,从引用不当到内容冗余,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论文质量的一次提升。这个过程需要她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文字,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论文投稿是一个令人忐忑的环节,这个过程就像是精心准备礼物的等待着他人的评判,整个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第一次发表论文的道路难免曲折,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遭遇了两次拒稿。但这时候最不能做的就是灰心,她继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论文,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了更加合适的期刊。收到编辑的修改意见,对孙孟雪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但修改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要认真对待,他们的建议帮助她重新审视整个研究方向,对论文的补充和修改带来启发。
“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会考验你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并时不时地向你的耐心发起挑战。”“我在五、六月份开始写这篇文章”,孙孟雪说,“那段时间,我每天起早贪黑,不曾休息过一天,忙到没时间和家里通电话。我爸实在想我,打来电话之后一听说我在忙着画图,立马挂了电话,让我安心忙自己的事情。实验做得也不顺利,所以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实验中的孙孟雪
压力过大,她就修整几天,再继续投入到工作中。“老师、同学、家人、朋友,他们都在不同方面帮助和鼓励着我。”导师会耐心地教她使用科研软件。师兄会帮她整理资料,教她怎么投稿。妈妈因为她随口抱怨的一句实验不顺利,会和姐姐一起开导她。
爸爸知道她写论文会感到煎熬和痛苦,答应她暑假去爬泰山,教她面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朋友们轮流来找她谈心,即使出门旅游都会惦记着她,于是她收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包裹。家人和朋友作为情感的避风港,一直是她自信心的来源,不仅使得她完成科研上的任务,而且滋养了她的心灵,坚守住了内心的那份纯净。

课程和科研任务没有那么重时,孙孟雪喜欢参加一些志愿和文艺活动。只要看见相关活动的群消息,她都会和室友们一起积极报名。不管是考研调剂复试还是新生迎新,这些志愿活动现场总能捕捉到她的身影。
“不同的活动会增加生活的乐趣,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志愿活动是将自己和社会连接在一起的纽带,社会工作能让志愿者审视自己的言行,磨炼自己的意志,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即使自己现在是学生的身份,也仍是社会的一份子;自己的力量虽小,也想把握住奉献的机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材料学院新生到校志愿活动,右一
在学院迎新晚会中,她和同学们演唱了一首《想把我唱给你听》。最初排练时,大家还没有锻炼出默契,难免发生忘词、抢拍等现象。文艺委员负责地帮助大家把握节奏,做好男女声的划分,理解自己负责部分的情感表达。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正式表演当天,团队展现出了卓越的表现。他们合唱的节目成功地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喜爱,这无疑是对大家努力的最好回报。“感觉参加集体活动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大家相互磨合配合,在研究生阶段收获更多结果之外的友谊和美好”她谈到。
获得国家奖学金,孙孟雪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这是她研究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继续努力,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同时,她也会继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

孙孟雪同学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她做事踏实认真,对待工作严谨负责,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对专业课题深入钻研,虚心接受老师们的指导并持续改进。期望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保持初心、努力奋斗,早日实现人生理想。
——导师:孙青

孙孟雪同学待人真诚礼貌,为人友善,生活中她总是乐于向大家提供帮助。学习上进,经常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路,帮助同学理解分析问题。生活中,她处事严谨负责,有明确的规划与自己的想法,非常努力认真和执着每一件事情。在课堂作业中担任小组组长的她认真负责,总是能合理分配好工作,并带领小组成员取得优秀的成绩。她平日里尊敬师长,团结集体,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研究生同学:严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