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学术动态

第336期至真讲坛通知
作者:学院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11-21 浏览次数:200


报告时间:202511月25(周14:00

报告地点:莫干山校区图书馆B510会议室

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夏新辉 教授

 

 报告题目超薄复合固态电解质膜与高能量密度高倍率

 长循环锂电池研究进展

 报    人:青岛大学 郭向欣 教授

 

 

1.png 

 

 

报告人简介:

郭向欣,博士生导师,固态电池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大学二级教授。现担任新能源汽车专项2023年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省部级重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多项。受聘为无机材料学报副主编、储能科学与技术、电源技术和交叉学科材料杂志编委。研究工作聚焦固态离子导体中的离子输运与界面调控,在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尤其是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及其固态电池方面系列开展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工作。迄今,已在Nature Comm., Joule, Energy Environ. Sci., Adv.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Energy Storage Mater.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做邀请报告。

 

报告内容摘要:

近年来,采用固体电解质取代液体电解液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锂电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报告将基于研究团队以往多年对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和固态电池方面的研究,讨论氧化物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体系在实用化进程中,超薄高离子电导稳定电解质膜、以及致密高面容量复合正极/负极等固态电芯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对氧化物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在固态锂电池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表面碳酸锂、聚合物界面特性、两者复合界面特性、以及复合正极负极内部界面。并进一步讨论针对高能量密度的目标要求,对关键材料及体系的选择、设计与制备思路。指出在固态电池研究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实用化固态电芯的设计制备方案提供依据。


 报告题目水系锌离子电池金属负极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

     人:吉林大学  郎兴友 教授

 

 

2.png 

 

 

报告人简介:

郎兴友,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和2007年分别获吉林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2009年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奖学金资助于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任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博士后),2009-2011年先后受聘于日本东北大学原子分子材料科学高等研究机构任研究助理和助理教授。2011年7月回吉林大学任教。主要从事介观材料表/界面科学、相变热/动力学和新能源材料及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SCI他引1万余次,单篇最高他引2000余次。获授权美国和日本专利、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

 

报告内容摘要:

以金属离子电池为基础的电化学能量存储技术是我国下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之一。尽管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商业化最成功的金属离子电池,占据着当前主要的新能源市场,却因锂资源有限、价格日益剧增等不可持续性等问题和高毒性、易燃性有机电解液所引发的安全性等问题远不能满足未来大规模能量存储领域的应用需求。亟待基于低成本、高丰度元素发展高安全的新型能量存储技术(如水性多价金属离子电池),为光伏和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电能规模化存储发展等新兴应用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本报告针对水系锌离子电池因锌金属负极可逆性低所导致的倍率特性差、循环寿命短、库伦/能量效率低等问题,发展共晶合金、无锌异质结构、电解液添加物等界面策略,提高锌基金属负极材料可逆性,为发展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提供新思路。


报告题目多策略协同增强热催化氨分解性能:动力学与

    内在机制研究

        人:中国计量大学  陈达 教授

 

3.png 

 

 

报告人简介:

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2021-2024年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绿色能源与催化材料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能源与催化材料,近些年团队主要开展高效低成本非贵金属基催化材料及其光/电/热催化应用、以及高性能电解液和电极材料及其宽温域金属离子电池应用等相关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Chem. Rev.,Chem. Soc. Rev., Energy Environ. Sci.,Anal. Chem,ACS Nano,Adv. Funct. Mater.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3000余次,获得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6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报告内容摘要:

氨作为理想的储氢载体,凭借高含氢量、易液化等优势,可有效解决氢气储运难题。然而,传统热催化氨分解需高温条件,限制了其应用。本报告通过多策略协同,包括等离子体预处理与场辅助反应、碱金属/氮掺杂调控、氢化预处理及逆结构设计等,系统研究Ru基与Ni基催化剂的氨分解性能。结果表明,协同策略显著降低了反应温度(如350°C下转化率达71%),提升了产氢速率与稳定性,并降低了表观活化能。动力学与机制分析揭示了电子结构优化、活性位点暴露及晶格氮介导路径等内在作用,为低温高效氨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