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学院举办第五十四期“至真讲坛”—北京科技大学姜勇、王鲁宁教授讲座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7-05-15 浏览次数:2540

512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北京科技大学姜勇、王鲁宁教授来访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指导工作,并在学院会议室分别作了题为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研究可降解生物锌合金的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

姜勇教授从自旋电子学背景,垂直磁各向异性薄膜,自旋霍尔效应等几方面介绍了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自旋电子学开始被广泛研究。传统的自旋阀或磁性隧道结器件中的磁性薄膜通常为面内磁各向异性。如采用垂直磁各向异性薄膜,会大幅度提高器件的热稳定性和翻转速度,且有效降低自旋转矩诱导磁化翻转的临界电流密度。姜勇教授在Heusler合金薄膜,FePt薄膜,Mn1.5Ga薄膜/重金属结构方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接下来,王鲁宁教授在可降解生物锌合金的研究进展报告中从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诞生背景展开,详细介绍了降解支架与非降解支架相比存在的明显优势:可被生物体降解吸收,避免炎症反应,病变部位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可以得到部分恢复与改善等。最后评述了可降解生物锌合金材料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报告中两位教授的讲述深入浅出,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纷纷提问,姜勇教授与王鲁宁教授一一解答,讲坛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宣告圆满结束。

 

姜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职务为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市弱磁检测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国际合作基地负责人。至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10篇,文章被SCI他引2000余次;与他人合作发表英文专著(章节)3本;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16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项。主要的创新性工作集中在自旋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方面,在自旋转矩方面的研究结果被至少10部外文专著正面引用。该结果还被收录到2005年度的《国际半导体技术蓝图》(ITRS) 中。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为——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

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编委

期刊《Rare Metals》编委

期刊《中国材料进展》编委

期刊《材料科学与工艺》编委

期刊《金属功能材料》编委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Senior Member

中南大学兼职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暨浙江省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委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磁电子中心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会 委员

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 高级会员

 

王鲁宁,男,1980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200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5~2011年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于2008年获得医学和机械工程双硕士、并于2011在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2年于阿尔伯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3年获得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在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化学与化工系工作。201210月入选中组部第三批青年专家计划,于20139月加入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参与并主持了多个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研究会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科技创新协会资助的科研项目,累计使用项目资金近50万加元。研究领域包括新型金属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及生物环境下的降解行为、金属材料表面修饰及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迄今,已发表1本专著并在国内外众多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自回国以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并参与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同时还担任Rare Metal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分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