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真人物
2019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启动“桃李育材”教职工先进事迹采编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为全院每一位教职工撰写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生动故事,以此践行“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弘扬“大材至真、大器至善”院训,号召全体教职工不忘从教初心、感受家校暖心、坚定发展信心、牢记育人恒心,在各自岗位上事必尽善、追求极致、争创一流。
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坚定信念、见贤思齐、提高抱负,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而逐梦不止、奋斗不歇。
正值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号正式推出“大材之光”人物专栏,倾情讲述浙工大材料人的大学使命、育人情怀、奋斗精神与一流担当,去细细品味和捕捉每一位材料人身心世界里的五彩光芒!
今天推出第九期——卢建树老师。
卢建树,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成员,浙江兰溪人。1985年浙江工学院机械系本科毕业;1988年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系硕士毕业;2002年浙江大学材料系博士毕业。自1988年至今于浙江工业大学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中,1997年~1998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从事不锈钢研究。2006年~2007年在德国马普金属所从事功能陶瓷材料研究。
主要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多次参与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浙江省科技厅项目的研究工作。为多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获得多项科研专利。目前开展碳钢化学热处理技术、不锈钢的耐腐蚀强化技术、铝合金和镁合金防护技术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提及选择防腐专业的初衷,卢建树用了很简单的两个词:兴趣和缘分。当时卢建树的一个叔叔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加之兰溪地区化工类企业比较多,卢建树的第一志愿就填报了浙江工业大学(时为浙江工学院)机械系的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
▲本科学习时的卢建树(右一)
1981年9月,卢建树满怀热情地踏上了大学之旅。“当时的学校只有朝晖一个校区。1981年的朝晖校区只有尚一、尚二、尚四三栋主楼,尚三还没有。尚五还在建。我们的宿舍在尚四,上课在尚一及尚二。学科也只有化工、机械、电子、土木、工管、轻工六类学科,没有人文学科。”卢建树介绍到。
在本科学习了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的基础学科知识后,卢建树认为应力腐蚀问题非常重要,也很神秘。应力腐蚀就是某些金属材料在应力和腐蚀的双重作用下会发生开裂,导致事故的发生,一些飞机失事事故、一些核电泄漏事故及一些化工设备暴裂事故都与应力腐蚀相关。
卢建树在学习过程中也慢慢明确了自己目标,那就揭开应力腐蚀的神秘面纱,为我国一些重要装备的安全运行做贡献,因此报考了我国航空界名校西北工业大学,师从金石老师,从事高强钢应力腐蚀问题研究。
▲卢建树(右排最靠里)在瑞典和同学们在一起
对于研究,卢建树再三强调“超临界”状态潜藏的危险性,“超临界就意味着高温高压,水要到达374℃以上温度及221大气压以上压力才能称之为超临界,而我们都知道它100度的时候已经沸腾了。我们家里用的高压锅的温度只有120℃左右,压力2至3大气压,已经有危险了”。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化工废水条件下介质的腐蚀性非常强。一次我们做实验时,1.5mm厚的304不锈钢管只用了2小时就穿孔了。高温高压水从孔中射出,很是危险。”卢建树继续介绍到。
研制耐腐蚀的材料及巧妙的设备结构设计是解决超临界水氧化污水处理系统材料腐蚀问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为此,卢建树开展了钛及锆合金的耐腐蚀性试验、金属基体上陶瓷涂层制备及耐蚀试验、高温高压下材料热力学稳定性计算、带流动纯水的衬里式反应器设计等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进展,并由此获得了浙江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

▲卢建树在马克斯·普朗克雕像前
回忆当年兼顾学业和教学的时光,语气谦逊地说:“科研和教学要兼顾不是那么容易,但对一个在一线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老师来说,就是要如何将两者更好结合,让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
卢建树进一步分析说:“教学的内容大部分是基于书本上的知识,是经典的也是系统的。教学过程要钻研书本内容,这就提升了对学科发展的认识,有益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开展科学研究,或者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会有新发现新认识,并且通过查阅最新文献,阅读名家论文,眼见就宽了,思想也活跃了,这样课堂上讲课的内容也丰富了。”
▲在德国访学的卢建树
2004年,卢建树再次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耐高温腐蚀涂层研究。
2006年,卢建树作为访问学者去了德国著名的马普金属所从事质子导体材料研究,质子导体是燃料电池中的隔膜材料。
燃料电池技术是将来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技术,一些高温燃料电池要用陶瓷隔膜作为质子导体,卢建树在德期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杂志上。
不锈钢的大气腐蚀问题、高温高压污水处理系统的腐蚀问题、燃料电池的隔膜材料问题等等,卢建树的研究始终围绕着环保和能源两大领域的材料问题这一主题。
从科研新手到业界能手,卢建树和工大材料的发展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眨眼就是数十载光阴。
科研方面,他笔耕不辍,积极发表论文、拥有多项科研成果及专利;产业实践方面,他多次担任主持人参与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他,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卢建树(前排左四)和学生在巨化防腐设备公司
“卢老师基本周末都泡在实验室里,他早已把做科研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卢建树的研究生都很敬佩他的科研精神。
▲卢建树和学院同事在嘉兴平湖调研(前排左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卢建树帮助苏泊尔家电有限公司、上虞澉浦电化厂发展铝材阳极氧化技术。2003年,他又帮助嘉兴大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陶瓷滤波器表面金属化技术。2012年为浙江华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解决灭弧器中316不锈钢腐蚀问题,当时,该公司委托的两家灭弧器关联制造企业就腐蚀问题推卸责任,互相指责对方生产不达标。
卢建树带领团队实地走访温州和宝鸡两家公司,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他们在仔细分析腐蚀产物、考察生产记录后,发现不锈钢腐蚀是由于宝鸡这家公司电镀环节在灭弧器中存留了腐蚀性的氯离子而导致的。卢建树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求真务实给当事双方一个真相。
近几年,卢建树又为巨化集团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材料腐蚀问题,今年又为艾维(加拿大)有限公司解决不锈钢设备腐蚀问题。
除了给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卢建树把更多的心血都花在了研究上。科研路漫漫,卢建树也一直在探索和前行。
▲正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卢建树
本、硕、博横跨机械、工程、材料三系的卢建树,虽然一直在从事金属腐蚀方面的研究,但他一直致力于将三门学科串联互通,打造“融合项目”。
社会在变,用材也在变。随着汽车、手机等产品轻量化的发展趋势,铝合金和镁合金等轻金属材料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我国的航空工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轻金属材料又是航空工业不可或缺的材料。但是,铝合金和镁合金容易受腐蚀,特别是镁合金,耐大气腐蚀性很差。
为此,从2014年到2018年,卢建树逐渐转向轻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领域。目前开展铝合金和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技术的研究,已发表了数篇相关论文。
“科研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要创新,勇于探索未知,我们才能进入不断往前走。”卢建树对科研的理解正体现在他不断的实践中。
讲话抑扬顿挫、思考时喜欢微眯眼睛的卢建树,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教授。
作为工科老师,卢建树经常带领学生“钻实验室”,向学生一一展示各个材料的用途。卢建树与学生沟通的语言态度也十分平等友善,丝毫没有作为教授的“架子”。
▲卢建树在实验室为学生作介绍
卢建树所带的本科生,金属1504班的江晨浩这样评价他的导师,“卢老师很平易近人,上课都会经常与同学交流,而且也很重视实际操作,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见证过材料在超临界状态时失控的卢建树,一般不会让研究生或者其他老师进入实验室这个“危险区域”,每次做相关实验时他都会对学生说“你们先出去,放着我来”。
卢建树一直把“实践”放在教育的中心位。他大力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下到各合作企业。
▲卢建树(前排中间)和学生们一起下企业
他认为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动力,并不信奉“学历至上论”。他认为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而不是闷头读书。
作为教师,卢建树努力实现了教育的“两手抓”——一手抓学生的思想,多给予学生关怀;一手抓学术,他坚信只有自身的水平够高才能指点学生、明确方向。
卢建树强调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致力于寻找一生不变的信念与钻研目标。

▲卢建树(左一)和所带研究生在一起
作为导师,卢建树还经常给学生推荐名人传记,比如特斯拉老总Elon·Musk的自传《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就如同埃隆·马斯克在斯坦福演讲时说的那样:“如果有两条没有明显优劣之分的路,你必须择其一走下去,那么与其花费时间去甄别哪一条路有微弱的优势,不如直接选择一条路并且从一而终。有时我们会选择错误的路或者并不是最佳选项的路,但这也远胜过在两条路之间举棋不定”。
只要去实践,就一定会有收获,这就是卢建树的教育哲学。
▲生活中的卢建树
平日喜爱登山的卢建树,云淡风轻的外表下依旧满怀科研的热忱。他在给本科生的导语中写到:“希望同学们胸怀大志,具有热心、恒心和诚心”。
实践出真知,坚持中前行是卢建树一直以来的科研信条。卢建树充耳不闻窗外的鸟鸣,因为他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根因腐蚀而斑驳的金属管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