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真人物
2019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启动“桃李育材”教职工先进事迹采编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为全院每一位教职工撰写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生动故事,以此践行“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弘扬“大材至真、大器至善”院训,号召全体教职工不忘从教初心、感受家校暖心、坚定发展信心、牢记育人恒心,在各自岗位上事必尽善、追求极致、争创一流。
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坚定信念、见贤思齐、提高抱负,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而逐梦不止、奋斗不歇。
正值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号正式推出“大材之光”人物专栏,倾情讲述浙工大材料人的大学使命、育人情怀、奋斗精神与一流担当,去细细品味和捕捉每一位材料人身心世界里的五彩光芒!
今天推出第八期——冯杰老师。
冯杰(1973.05),男,中共党员,籍贯山东兰陵,教授,博士、博导。1996年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橡胶工程专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攻读硕士。1999年4月至6月,在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聚烯烃国家工程中心工作。2001年3月考入浙江大学攻读材料学专业博士。2004年8月毕业,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博士后职位。2007年2月回国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工作。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先后在NTU和香港科技大学从事访问研究。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为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浙江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委员、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工业大学三门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材料表界面研究,熟悉高分子材料改性(橡塑共混、增容、增强)、生物医用材料、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透明隔热纳米材料,反红外防晒涂料、抗结冰/疏冰涂料、防雾涂料、海洋防污涂料等功能材料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计划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省公益项目以及杭州市工业项目多项。目前承担企业委托项目一批,骨干参与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Tissue Engineering, Langmuir,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担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Colloids and surfaces A、Langmuir、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ESI期刊审稿人。
1
推开材料之门 缘结青杭双城
“中学的时候我算是学霸,经常拿奖。参加高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物理竞赛获得地区二等奖,还是山东省省级三好学生。”谈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冯杰老师的言语流露出难掩的自豪。
“可惜因某种原因,高考考砸了,去了第二志愿,当时化工部的老三,青岛科技大学。”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冥冥之中已经将冯杰老师和材料联系在了一起。
他选择了青科大的王牌专业橡胶工程,“当时觉得橡胶是战略物资,在军事国防上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就选了它。”
结合自己的经历,冯杰老师也对现在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不能太看眼前,要从自己兴趣出发,从长远出发,有点格局和眼界,人还是要有点家国情怀的。”
▲冯杰老师(右一)参加本科生招生咨询
本科非名校,这使得冯杰老师整个四年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考到名校读个研究生,在青岛读了大学四年,他愣是没去过崂山。
1995年底,冯杰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考研深造。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他选择报考了浙江大学,最终以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录取,并幸运地被分到了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在那里度过了愉快而又充实的两年半硕士时光。

▲冯杰老师(右一)参加中国塑协行业会议
冯杰老师描述第一次来江南的情景时说道:“四月份,北国还是春寒料峭,我坐绿皮火车,从青岛一路向南,跨过长江,我第一次看到沿途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就这样,冯杰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与高分子材料专业则情定终生。他在杭州学习、工作、定居、结婚生女,为此放弃了北京的户口、上海的户口、新加坡绿卡。
冯老师哈哈大笑着打趣:“我放弃了帝都、魔都和狮城,如果当时买了那边的房子,我现在也是个千万富翁了。”但他丝毫没有觉得遗憾,“我认为青岛和杭州是中国最好的两个城市,新加坡和香港则是海外华人圈最理想的城市,我都待过了,幸运吧。”冯杰既释然又一脸自豪。
2
进出产业界 重返大学校园
浙大硕士毕业之后,冯杰老师选择了去产业界看看。他先后进入了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聚烯烃国家工程中心和杭州娃哈哈集团设备工程部,并在娃哈哈集团作为塑机及塑料成型加工工程师工作了近两年。
但后来他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我想做和自己专业相关度更高,更符合自己职业发展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想要做一些创新性更强的工作。”
“另外就是,在公司有天花板,想创业得辞职,但当大学老师则可兼顾。”
冯杰在征得当年女友(现夫人)支持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回到了浙江大学继续攻读材料学博士。
他感触特别深:“有一次我骑电动自行车回浙大玉泉办点事,车子一进校园,我马上就听到电瓶车电刷的声音,我在社会上从来没有听到过电刷的声音。校园的宁静,让那一刻的我觉得自己内心特别平静。”
▲在新加坡留学时的冯杰
待在实验室里,静心做研究的那种单纯的幸福感,他是难以割舍了。
在追求科研的征途上是没有止境的,冯杰在博士毕业后先去了上海一家很大的台资企业工作了半年,又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了两年的生物材料方向的博士后,也算是圆了他小时候的留学梦。
▲刚到工大工作时冯杰(右一)与同事合影
2007年初博士后做完回国,冯杰不再纠结是否去公司,而是直接选择了来浙工大当老师。虽然薪资与去企业工作相差不少,但可以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仍然让他觉得无比快乐。
“我要感谢材料学科负责人钟明强教授,当年钟老师一看我论文和背景,就把我招进来了。”冯杰老师似乎还沉浸在初当老师的喜悦里。“我回国前留了长头发,加上人又瘦,1米8,才118斤,所以人不要太有文艺范哈,但因为要当人民教师嘛,剪了!”
3
做有用科研 解决行业痛点
虽然博士、博士后期间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生物材料做的,但是生物材料研究往往周期长、投入大、产出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冯杰老师在完成生物材料领域的一个青年基金项目后,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仿生材料,开始了对超疏水界面材料十余年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厅公益(工业)项目等。
冯杰老师不仅在学术界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ESI论文,在学术圈有很多朋友,在产业界也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获得了行业同仁的尊重。他在完成应用基础科研工作的同时,一直很清楚产业界到底需要什么。
“别人做砖头你也做砖头,无非略加改进,这很简单,但是要把砖头做成耐火砖,那就很难了”,冯老师对科研的态度是以应用和创新为主,目前学术界过于追逐研究热点,重论文轻应用。但冯杰始终坚持认为:“得做有用的研究”。
▲冯杰老师参加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并做分会报告
尽管做这样的研究使得发论文的难度增加不少,但冯杰却从未退却,“我不想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现在有几个项目做得还不错,如疏冰涂料,水性室温固化抗雾涂料,既能发高水平ESI论文,也能做产品,但我不想过早出手,先写了专利再说。”冯杰充满自信。
也凭着对材料行业这样的一腔热血,他考虑再三,出任了三门县政府与浙江工业大学建立的浙工大三门研究院院长。
▲冯杰老师在中试车间
三门县的橡胶产业起步较早,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是当地政府全力打造的百亿支撑产业,但面临转型升级的愿望很迫切,且缺乏人才科技资源,虽然有一些专业人才,但仍缺乏高校专业人才的嫁接。
想到自己是橡胶工程科班出身,在橡胶行业也有较为丰富的人脉资源,冯杰老师决心帮扶浙江三门的橡胶产业。
“我们国家现在的橡胶产业发展得很好,但是不算特别强,我们理应站出来多做一些贡献。”冯杰如是说。
不仅如此,他还关注到了现在塑料行业的环境问题,他现在的一个科研方向就是将淀粉薄膜与表面超疏水研究结合起来,要是能解决淀粉薄膜的耐水难题,它就可以用于外包装,肯定能大大造福社会,如用于湿垃圾包装或快递包装。
“在退休之前,解决一到两个行业难题,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冯杰老师认为国家应该鼓励一部分人做基础研究,一部分人做应用研发,来解决行业难题。
冯杰一直立足于教学和科研,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特别对高校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抱有很大的期待。
▲了解行业,冯杰老师课题组师生参加上海国际橡塑展
“硅谷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建起来的。一边是高校,一边是产业。如果学校的周边都是科创园区,那我们就可以把想法小试出来,马上做中试,中试的钱不要我们投,也不要政府投,应该让上市公司来投。并且鼓励研究生来做项目,既可以培养人才,也可以创造财富。”冯杰说到。
“创业比做教授和写论文难多了,我现在发了几十篇ESI论文,却还没产业化一个创新产品”,冯杰感慨道,这也是他一直想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做产业化时才知道,学术界热捧的纳米材料尤其是纳米干粉,生产和应用存在很大困难,因为它生产和运输都得严格把关,最好把它变成塑料母粒再销售。”正是冯杰对产业化有了切身体会,他的教学变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4
科研教学相长 心系学生未来
冯杰老师对待科研是如此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但在现实生活里,他并不是一本正经的严厉教授,而是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亲切和直爽是他给人的印象。在学生看来,他是博学多识的教授,更是关心同学的师长和朋友。
“只要你有意向,就找我聊”,这句话很多学生都印象深刻,作为一个身兼多职的大忙人,冯杰最关心的始终是学生和专业建设。
▲冯杰老师(右)与同事参加教育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培训会
“冯杰老师知识面很广,好像什么都懂。如果说我们的知识量是一杯水,那冯老师的就是一条大河。”说起冯老师的教学,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们都称赞不已。
“我上的是大四专业课,不喜欢照本宣科,也不会完全按照PPT讲,我会讲很多拓展知识。要多讲科研、行业的东西,增加知识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冯杰对于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的理解。
▲冯杰老师(左一)冒雨带学生去上市公司浙江伟星新材(临海)生产实习
不管何时何地,冯杰老师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的发展考虑,修改学生的论文到凌晨一两点那是常态。
“冯杰老师对我们非常关心,不仅会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困难,过问学生恋爱,还主动了解学生考研或者工作的意向,主动给我们推荐保研高校或就业单位。”冯杰的一位学生如是说。
▲冯杰老师(中间)和课题组2019届毕业生合影
一直以来,冯杰老师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的热门人选。学生眼中的冯杰,不仅很健谈,而且很率真,十分深入人心。
“真没想到,入党谈话,冯老师能谈得那么深刻”,一位接受过冯杰老师入党谈话的研究生准党员如是说。
“研究生要学会自我驱动,学会沟通,做科研不止需要学术能力,还需要很强的执行能力、时间节点管控能力、长远的眼光等等,现在多让他们提高,以后是很有好处的。”
谈到一直从事的材料行业,冯杰说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材料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材料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认为世界上只有两个学科,那就是物质和意识,而物质,基本上就是材料。”
浸润于包罗万象的材料世界,奋斗于学研变现的产业一线,奔走在春风化雨的教学活动,冯杰老师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