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良斌,男,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在Small (IF>10)上发表论文1篇,受理专利12项,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一直向往科研生活的潘良斌,从本科就开始暗自下决心,想要通过读研提升自己。那时候的他不管刮风下雨,日复一日,坚持6点准时到图书馆学习。经过近一年的刻苦努力,虽然成功进入目标院校的复试。但一场发挥不理想的面试,导致潘良斌与原本的目标院校失之交臂。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振作起来”潘良斌感叹当时的自己信念足够坚定,马上投入到研究生调剂准备中。就这样,他开始努力准备浙江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调剂复试,积极联系导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成为浙江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新能源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虽然不是一开始的目标,但是既然来到了浙江工业大学,我就相信这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既来之则安之,我就要做好自己”潘良斌如是说道。但是真正开始研究生涯,现实却和想象有点距离。刚得知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潘良斌这么说道,“我觉得我可能坚持不下来的。”因为潘良斌大学期间就是个坐不住的孩子。课外时间的他,热衷于参加各类诸如社团团建、组队打球等社交活动。刚进入课题组的几天,每到天黑,他就想走出实验室,想在校园转转,想回寝室躺躺。但这个时候实验室的氛围感染了潘良斌,师兄师姐们有的挑灯夜读看文献,有的埋头实验测数据,一点点收敛了潘良斌那颗本想放纵的心。渐渐地,他适应了这种科研生活。看文献,做实验,成为了他研究生生活中的日常。“毕竟科研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嘛。”潘良斌笑着说道。工大两年多的学习时光让潘良斌对科研两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初到工大的课题小白到如今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这期间所有的艰辛与痛苦或许无法尽数向他人倾诉,但收获的喜悦与成果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切体会。

潘良斌的导师一直和他说的是:“科研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这一点潘良斌深有感触。刚接触项目实验,棘手的问题便接踵而至。若不能及时解决样品一致性较差的问题,后续工作就无法展开。他不断向多方咨询、更换实验设备、改进实验工艺,前前后后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终于克服了难题。这一经历让他清楚认识到科学实验困难重重,也让他日后更不敢掉以轻心。
因此,“枯燥且有趣”是潘良斌对自己开展科研的总结。枯燥,是不断重复的实验,是重复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实验步骤。有趣,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实验新发现,是最至真的科研乐趣。“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过疑无路也就是失败,才会有又一村也就是成功。这都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潘良斌感慨道。

(左五为潘良斌,参加学院荣耀大材颁奖盛典)
当时课题结题,潘良斌的导师让其补充实验机理部分的数据,这需要用到XRD精修法。当时实验室没有师兄师姐会这个,潘良斌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搜索相关教学视频。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在揣摩如何让精修结果更出色。从刚入门的一张白纸,再到基本掌握XRD精修技术,到最后可以相对熟练地进行应用,背后付出的艰辛也许只有潘良斌自己才明白。“当我把最后的精修数据交到老师手上后,我还以为可以好好放松放松。但却发现后面的论文撰写更有挑战性。”潘良斌从一个战场来到了另一战场。中文学术论文都还没写过的潘良斌从一开始就要写英文学术论文。一方面,他不断阅读课题相关文献,另一方面,他花更多时间学习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方式。论文的构思灵感、逻辑关系布局是最令他困惑的环节。这时候,和导师的良好沟通为后面顺利发表铺好了道路。在梁初老师的帮助下,潘良斌仔仔细细地对自己的论文框架进行一次次修改、完善和升华。一路走来,终于到了论文最关键的时刻——投稿。与导师商量之下,他最终决定投递Small期刊。别人投稿整个周期快的可能也要3个月,慢的或许长达半年。但潘良斌从投稿到录用接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幸运之外或许更多的是源于他对文章的用心与负责,或许上天也更加眷恋努力的人。

(第一排左二为潘良斌,参观学习大运河文化研究所)
除了科研生活,潘良斌也不只是一个沉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的工科男,他还抽出时间在学校教务处担任助管职务。负责帮助老师处理教务工作、举办各类等级考试等工作。
“参与学生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会比较忙碌,但是很充实。这是对研究生生活的有益补充,更好的锻炼和提升自己”潘良斌说到。而在生活中,他也常常和课题组同学一起团建,每年的纵向团队团日活动,都有他的身影。在这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同窗之间的友谊,也开拓了视野。

(第一排右五为潘良斌,参观学习浙江自然博物馆)
运动同样不能少,约上三两好友一起跑步、打羽毛球、桌球,则是他每周最放松的时刻。潘良斌说,“运动可以让压力得到释放,运动中坚持与科研中坚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界那么大,总要出去看看。”与此同时,在小长假,潘良斌也会和朋友一起出去郊游、浏览风景,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洗去科研工作中的疲惫和烦恼。“活在当下,把握当下”便是他人生的座右铭。
导师梁初:
该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掌握了材料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够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卞飞翔:
在实验室,潘良斌同学是我见过最勤奋认真的一位,即使是严格的老师或许也很难挑出他身上的毛病。他发表的高水平SCI论文成了我们写作的标杆,是老师上课时讲解用的模板。如此勤奋又充满天赋,老师们都为他没有读博深造感到惋惜。他不仅优秀,且乐于助人,总是尽力帮助师弟师妹解决困难,又风趣幽默,在他身边总能令人感到快乐的气息。科研之余他也热爱运动,总能在羽毛球场上看到他矫健的身影。这样一位阳光帅气又努力的男孩试问有谁不喜欢呢?
师弟王俊豪:
潘良斌师兄,成绩优异,对待科研工作认真负责,不仅善于解决自己的科研问题,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乐于帮助他人,经常为同学的实验难题出谋划策。生活上,为人热情,关心同学,亦能说会道,随时准备了解和分享同学们的大事小事,为实验室增添了和谐友爱氛围;他总能从欣赏的眼光看待老师和同学,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让人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