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善故事

鲁淞彦,男,材料学院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担任2018级材料工程三班班长,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次、一等学业奖学金1次,以第二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 篇(导师一作),撰写多篇专利,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工厂考察等相关活动。
义理钻研到粹精
在度过浙江工业大学充实的本科四年之后,鲁淞彦依然选择在这里继续研究生生涯,探索材料的世界。
经历了本科四年的摸爬滚打,从书面知识的学习,到实验室的测试与操作;从课堂上的课本知识掌握,到工厂公司的实际应用;从学生会的人来人往,到考研路中的上下求索。
他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与价值,最终还应归结到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分贡献。而作为学生,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在学习这条路径上再迈出一步,以研究生的身份再继续自己的征途。
对于科研这件事,鲁淞彦始终保持着十分严谨的态度。初为一名研究生,他就仔细钻研了实验室的各项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并在每个实验前做到“三问”,一问老师整体的实验思路与目的,二问学长学姐具体操作的内容与注意事项,三问自己是否独立研究过了试验细节,是否独立思考了试验的核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鲁淞彦利用本科毕业设计的大半年时间就已经基本掌握自己课题试验的基本操作,夯实了科研基础。在研究生阶段,这预先打下的基石帮助他更好更快地步入科研的节奏,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全面细致的思考能力。
在兼顾课业的同时,他还跟着导师学习各类仪器测试技术,将测试中心内大部分仪器的操作方式与原理牢牢记住。这些测试方法的学习,一方面使他在科研实验中更加如鱼得水,另一方面也开拓了他的科研思路,用什么样的方式表征更准确,用什么样的技术搭配测试更能够有力的说明自己的理论推测。这些思考让他在科研的路途上看到了更广阔的景色与更精致的细节。
另外,鲁淞彦十分注重对实验思路的思考,他始终认为任何数据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妙处,数据间的“连接”是作为科研工作者最需要理清认清的。许多看似反常的数据,其实只是没有完全梳理好各个条件变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而只有看清每个变化间所连接着的“线”,才能看清“线”被牵动时,这个华丽玩偶的运动轨迹。
没有失败的实验,只有不懂反思的人,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见解,所以在面对失败实验时,他会反思实验过程,对失败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通过细致的资料查阅与实验尝试,最终得到了正确的实验方法。这一困难的解决,推动着他课题进一步前行,顺利得到了理论预期的结果。

▲在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上作报告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说到SCI论文撰写,鲁淞彦觉得这是一个别有滋味的旅程。由于本科毕设是在本校完成的,加上研一上学期的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与深挖实验机理,他在研一就完成了一篇SCI英文的撰写工作,并被JCR一区杂志录用。
在初次接触英文论文撰写时,鲁淞彦感受到了新的瓶颈与挑战,作为初入实验室的新生,仅靠先前的知识积累与文献阅读量显然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
在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后,他开始加大文献阅读量,分类整理文献,研究文献的内容与结构特点,摘录优秀论文中的好文好图。
经过一番努力,他完成了初步的论文撰写,数据的描述与图表的绘制均达到了标准水平。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他又进一步意识到论文并非简单的数据与分析的罗列堆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将所有内容串联起来,只有将大部分内容作为铺垫与辅助,才能突出一个最为核心的重点。这就好比只有在诸多繁星黯淡的时刻,那轮明月才能分外温润亮洁。
在明确了这样的思路后,论文撰写如同拨云见日,鲁淞彦也从中受益颇多,对科研论文的认识又达了一个新的台阶。最终,论文经过编辑审稿与两轮修改后,顺利发表。
相较于实验,文字撰写更接近理论知识,亲身实践后,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难处与妙处,才能从中汲取到可贵的经验。这样的经历也改变了他阅读学术论文的视角,让他更加能够理解撰写者的构想,让他逐步能够拆解论文背后的科研思路,让他在科研践行路上的步伐更加稳健。

▲组织四校交流会议,接待老师。右二黑衣者为鲁淞彦同学
绝知此事要躬行
科研生活不仅仅只有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也有学术交流中的头脑风暴。鲁淞彦在紧凑的实验与学习生活外,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全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讨会,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塑料助剂生产与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等学术会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作为一名初入高分子材料世界的学习者,他感受到了科研领域的广阔与深远,眼界开拓的同时激发了他对科研的兴趣以及挑战困难的决心。他不甘于在台下做一名听众,他想要站上讲台,与诸多学者一起探讨自己那如星星之火般微微闪烁的科研发现。
不仅作为科研路上的参与者,鲁淞彦也勇于做为一名组织者。在导师的领导下,他作为课题组内四校交流的学生负责人,积极联络多方,磨砺了自身的社交能力,掌握了沟通协商的技巧,并结交了许多其他名校的前辈同侪。
通过与老师同学们的一同努力,将四校交流的丰富内容进一步落实,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的研讨,更是将理论知识带到公司、工厂等实际生产一线的交流学习。在这样一个繁杂的任务中,他感悟颇多,也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综合能力才能发光发热。

▲前往工厂实地考察,左三为鲁淞彦同学
最后,鲁淞彦非常感谢王旭老师、陈思老师、施燕琴老师、马猛老师等诸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课题组的师兄师姐的指导,同辈同学的互相扶持,感谢家人们在背后的支持与坚守。成为一名研究生,还有很多的路途需要他继续开拓,面对今后的科研道路,鲁淞彦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继续以积极昂扬的态度,把自己抉择的这条道路走好走远。
师长评语
导师王旭教授:
鲁淞彦同学作为研究生,努力上进,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善于自律,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一一学年内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将自己的课题与工业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外文论文的撰写以及投稿工作。希望他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保持严谨积极的态度,再接再厉。
师兄马彪:
鲁淞彦同学是我直系课题的师弟,相近的课题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对于课题的态度严肃认真,课题内容相关的实验、加工操作、测试技术都努力掌握并熟练,在此基础上并对其中机理和实验思路有自己的思考。同时也对其他领域的实验技术有所涉猎,始终保持一个不断努力进取的状态,希望他能够不懈努力,再上层楼。
同学印象
研究生同学吴飞洋:
鲁淞彦同学在日常的科研生活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刻苦的态度,加工类的课题需要付出不少的血汗,同时要兼顾理论上的深入,而他始终乐在其中。平日生活里他热爱运动,开朗活泼,各种活动中都有他踊跃的身影。以这样的状态,他获得了一定成果,但仍保持谦逊,不断前行。他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