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真人物
2019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启动“桃李育材”教职工先进事迹采编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为全院每一位教职工撰写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生动故事,以此践行“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弘扬“大材至真、大器至善”院训,号召全体教职工不忘从教初心、感受家校暖心、坚定发展信心、牢记育人恒心,在各自岗位上事必尽善、追求极致、争创一流。
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坚定信念、见贤思齐、提高抱负,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而逐梦不止、奋斗不歇。
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本号正式推出“大材之光”人物专栏,倾情讲述浙工大材料人的大学使命、育人情怀、奋斗精神与一流担当,去细细品味和捕捉每一位材料人身心世界里的五彩光芒!
今天推出第十九期——佴建威老师。

佴建威,男,中共党员,博士,校聘教授。2008年、2014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8年9月入职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任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无机能源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如Sci. Adv.、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上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共被他引20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浙江省“5246人才工程”高层次拔尖人才(2020)。
成长之路:书香熏陶,兴趣领航,勤奋铺路
2004年,佴建威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开启了近十年的学习生涯。当初进入这个专业学习,与其说是选择,更不如说是缘分。
“因为我的祖父就是一名中学的化学老师,我的父亲曾经也是大学里的物理化学专业教师”,佴建威解释道。佴建威原来以为自己不会跟随长辈的脚步学习化学和材料,但事实上,从祖孙三代相似的专业方向就可以看到,这其实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说自己是材料化学的世家那是夸张了,但毕竟我们祖孙三代人都选择了这个领域,这和书香家庭氛围是密不可分的”,玩笑过后的佴建威认真说道。事实上,佴建威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化学分子式、元素周期表的熏陶,这些都成为未来发展道路上流淌在他血液里的隐形基因。



科研之感:永葆激情,批判思维,久久为功



在这样一种理想的途径,所谓“失败”的实验结果很可能并不是真失败,就算是,也是在试错而已,在为成功寻找道路,这样的“失败”同样极具价值。
批判性的思维其二是有所取舍地进行文献阅读与听取讲座报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要面对太多的讯息,这时候面面俱到是很难的,要学会取舍,借鉴经验,最终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文献阅读是基本环节,也是重要基础。在佴建威看来,文献阅读有所取舍和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字:“精”、“广”、“专”。
首先,在课题开始前,文献阅读需要“精”,就是要阅读相关书籍或高质量的综述型文献,在精读经典文献过程中,快速了解课题的精髓。
接着,在课题进行中时,文献阅读需要“广”,就是要广泛阅读,尽可能多的获得最新的科学前沿进展情况,这一阶段主要是量的积累,使得知识可以不断更新和丰富。
最后,在课题结题总结数据写论文时,文献阅读需要“专”,就是要阅读专业性强的、针对课题本身的专门的文献,并学习其数据呈现方式与写作逻辑,学表达,学分析。
在漫漫的科研之路坚持到底总是不易,正如佴建威所说,“虽然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时候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但是不要不局限于当下的评价标准,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不断坚持,久久为功,这样你所经历的和学习的都会有凸显其价值的一天。
生活之道:做人和做学问,都要守住底线
做人和做学问是相通的,在佴建威看来,都要守住底线,一个是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另一个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
“学术上要诚信,不能剽窃思想,不编造不伪造数据、不瞒报贡献。尤其是实验数据,更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也要接受数据的不“完美”。佴建威如是解释到。
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也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佴建威继续谈到,“我们现在看十几年前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论文,你会发现他们当时对不少具体实验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与我们现在的理解有一定差距,用今天的标准可以说不完全正确;但瑕不掩瑜,这些论文中的发现依然代表了当时最重要的、最有创造性的突破。如果明知实验证据不足,但为了支持某个结论而刻意编造实验条件或篡改实验数据,这就是造假了,视为学术不端,这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
另一方面,学术道德底线还体现在对于学术规范的敬畏,2018级研究生徐祥蓁接受过佴建威的指导后深有感触,“科研中的佴老师是非常严谨的,在实验数据的整理以及论文的排版、写作方面都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哪怕是字符的上下标。”
面对同学们偶有的粗心,佴建威说道:“低级错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态度问题,说明不够重视,但那是必须要严肃对待的,在科研工作中要尽量避免”。

同时,佴建威作为功能材料1901班的班主任,在师生相处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见解,“随和但不随意”的相处方式是他的信条,并始终将自己的底线思维分享和灌输给自己的学生。
生活中的佴建威印证着“每一个理工男都有一颗文艺的心”,他多才多艺,唱歌、跳舞、运动、摄影成为他科研工作之外的放松方式,这些也都成为和学生相处的“润滑剂”,他所拥有的人文情怀与幽默风骨更是受到班级同学赞许。

功能材料1901班班长郭豪焱眼中的班主任佴老师,“佴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是非常认真和富有责任心,对班级每一位同学的情况都很关心和在意,当班级有活动时,总是抽出时间来参加;在和同学们交流中,佴老师有着自己的沟通方式和生活经验,循循善诱,耐心解释,用他特有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和引导我们寻找自己的未来方向。”
事实上,佴建威也更喜欢“学长式”的交流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在他看来,掌握基本的沟通法则与技巧是走上社会的必备技能。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佴建威始终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