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动态
报告时间:2021年06月07日(周一)上午09:30
报告地点:子良楼A220会议室
邀 请 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曹澥宏 教授
报告题目一:高效催化剂:从材料设计到能源应用
报 告 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彭生杰 教授
个人简介:
彭生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主持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20多项项目。2010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陈军院士,随后加入新加坡Prof. Qingyu Yan和Prof. Seeram Ramakrishna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微纳米结构及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储能与催化研究,开发先进电极材料来构建高性能电化学储能器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Adv. Mater. 等发表SCI 论文80余篇,共计发表论文135篇,被引用9000 次,H-index 50。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
报告内容摘要:
电催化是一种涉及材料科学、电化学、表面科学和催化科学等众多科学分支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技术,在工农业生产、经济和国防建设、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报告人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主要报告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研发及其电催化应用。报告分三个部分,首先是纳米功能材料的调控。报告人是通过化学法和电纺技术,得到了不同结构的简单和复杂独特结构(单原子,团簇,自支撑)。其次,报告了纳米功能材料的电催化研究,主要是介绍不同结构的催化剂中各类催化位点的电催化活性,缺陷对于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组分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结合理论计算,研究活性催化位点上氢/氧的吸附和脱附过程,以期揭示其电催化活性来源及机理,进而通过催化活性位点的微观结构调控与电子性质调控,进一步提升所述高活性催化位点的活性与稳定性,并反馈指导催化剂的设计。最后,介绍柔性电极的器件应用。柔性电极的三维网格可以增加疏气性,便于表面形成的气泡脱附,从而加快电催化反应动力学过程,并且直接应用于电解水和锌-空电池,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报告题目二:柔性电子感知器件与交互技术
报告人:南京工业大学 朱纪欣 教授
个人简介:
朱纪欣,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于2005年、2008年、2012年分别获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2-2015年分别于美国莱斯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创新中心和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所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到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目前,主要从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能源电子材料与器件等研究工作。目前,在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被引用10000余次,H因子56,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作者”,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支持。
报告内容摘要:
柔性电子是将有机、无机或有机无机复合(杂化)材料沉积于柔性基底上形成以电路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及其集成系统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柔性电子器件具有可变形、便携式、质量轻、可穿戴等特性。本报告主要介绍柔性电子器件材料设计与性能提升策略,探讨柔性纺织材料、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碳基电子材料构筑单元优化设计与可控合成,电极柔性化设计与智能传感器设计,电路设计与集成,智能传感与健康监测、温度场感知与遥感监测、人机与人车操控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