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学术动态

第211期至真讲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周光敏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万佳雨副教授和重庆大学瞿佰华副教授讲座通知
作者:学院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2-06-07 浏览次数:1684

报告时间:2022年6月10日(星期五) 下午 14:00

邀 请 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陶新永 教授

报告地点:莫干山校区图书馆B510会议室

 

 

报告题目一:锂硫电池的设计制备及电池回收

报 告 人:周光敏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副教授

image.png

报告人简介:

   周光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导师为成会明院士和李峰研究员。2014-2015年于美国UT Austin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Arumugam Manthiram教授。2015-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美国科学院院士Yi Cui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与电池回收,已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EnergyChemical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Advanced Materials等。论文被引用 29600多次(Google Scholar),4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ndex722018-2021连续4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副编辑/科学执行编辑及多个期刊青年编委。目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项目,获得包括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科技奖、能源存储材料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Materials Today Rising Star Awards等奖励。



报告题目二:固体中的离子操纵及其新能源应用

报 告 人:万佳雨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副教授

image.png

报告人简介:

万佳雨,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于2016-202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美国科学院院士Yi Cui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等三院院士Zhenan Bao教授。2016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马里兰大学冠名讲席教授Liangbing Hu201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主要为储能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等。到目前为止,已在能源和材料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 等,总被引用超过7700次,H因子43。研究成果被多家海内外知名媒体撰文报道。曾获得美国真空协会全美博士研究生奖“Dorothy M. and Earl S. Hoffman Award”(全球每年一名)、中国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入选2021年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担任Carbon Energy, Materials Today Energy, Sustainable Materials, Rare Metals杂志青年编委,中华环保协会绿色供应链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同行拥有良好合作关系,受邀在国际会议、及平台做学术报告20余次。


报告内容摘要:

储能技术已经革命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将在“双碳”目标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锂离子电池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尽管已被普遍使用,但尚未被发掘出全部潜力。在本次报告中,我将讨论两个与锂电池相关的问题:(1)我们将如何应对锂电池高安全与高能量密度难以兼得的问题,并实现其未来在交通电气化中更广泛的应用?(2)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还有什么独特之处?我们是否可以将其应用到储能之外的领域?


报告题目三:高性能金属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化学性能调控

报 告 人:瞿佰华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image.png

报告人简介:

瞿佰华,博士,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福建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湖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2-2015年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习及博士后研究,2015-2021年在厦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221月份加入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专注于新型电池体系关键电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调控方面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Nano ResearchSmall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论文SCI总引4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引导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

 

报告内容摘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等资源的短缺,温室效应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的最根本途径。然而,其间歇性和区域性缺陷,需要大规模储能系统(ESS)的辅助。随着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急需开发价格低廉、能量密度高且循环寿命长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本报告主要包括:(1)可控制备一系列硫化物及石墨烯基二维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优化及储钠机理方面进行初步探索;(2)通过简单的一步构筑硫化物三维碳基体复合结构,探索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优化以及组装钠离子电容器等方面开展工作;(3)本报告也将汇报在高能量密度富锂正极材料方面一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