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学术动态

第226期至真讲坛——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彭栋梁教授讲座通知
作者:学院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03-08 浏览次数:1452

 报告题目: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调控与可控制备

  报 告 人:厦门大学 彭栋梁 教授

  报告时间:2023年3月9日(星期四)上午9:30

  报告地点:朝晖校区子良楼A220会议室

  邀 请 人: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 唐谊平 教授



 image.png



报告人简介:

彭栋梁教授,理学(1997中国)和工学(2002日本)双博士,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领域为能源材料、磁性材料与自旋电子学、低维功能材料。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在Adv. Mater.、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ACS Nano、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340余篇。获授权日本发明专利6项,授权中国发明专项21项。

 

报告内容摘要:

高容量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高比能锂电池正极材料。然而,循环过程中电极材料首次库仑效率低、倍率性能差、容量与电压衰减严重的缺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报告人团队近年来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策略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1)通过离子缺陷构筑与表界面重构策略增强首次活化过程中锂离子的电化学可逆性并降低界面副反应,实现了首次库仑效率的精确调控;(2)通过氧空位构筑与高离子导率相复合修饰的策略协同提升了富锂正极的倍率性能;(3)通过应力工程、缺陷工程和电子结构调控等策略,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晶格氧不可逆氧化和相转变,提升了容量与电压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不同改性策略与电化学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探索了协同提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及其宏量制备的有效方案。上述工作为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