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学术动态

十年华诞•至真讲坛|第247期至真讲坛——浙江理工大学杨叶锋教授、沈盛慧副教授和姚珠君副教授讲座通知
作者:学院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07-06 浏览次数:3568

 

报告时间:2023年7月7日(星期五)上午9:00

报告地点:莫干山校区材料楼A401会议室

邀 请 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夏新辉 教授

 

报告题目一:硫化物异质结构建与超快稳定宽温储钠性能研究

报 告 人:  浙江理工大学 杨叶锋 教授

 image.png

报告人简介:

杨叶锋,浙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水系电池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和基础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Small,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相关研究获国家基金、省基金等资助,作为完成人之一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报告内容摘要:

金属硫化物由于其丰富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和高比容量而成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潜在候选材料,然而其严重的机械应变和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导致其倍率和循环性能受到限制。通过原位限域生长机制构建一系列特定的双金属硫化物异质结,可实现高比容量、超快充电、高稳定性和宽温储钠等优异性能,为新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结构调控与储钠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报告题目二:硫化物异质结构建与超快稳定宽温储钠性能研究

报 告 人:  浙江理工大学 沈盛慧 副教授

image.png

报告人简介:

沈盛慧,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尺度碳基复合材料及高能量密度储能器件研究,至今已在 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 Small methods,Energy Storage Mater.,J. Mater. Chem. A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20余篇,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SCI他引1070次(截止2023.7.2),H因子15。授权发明专利2项。

 

报告内容摘要:

大容量长航时绿色电池系统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锂硫电池具有高理论容量、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点,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硫正极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容量衰减快、库伦效率低、倍率性能差等,原因主要为活性物质硫及硫化锂的电子/离子导电性差、较大的体积膨胀和多硫化物的穿梭问题。针对上述硫正极存在的问题,本报告以发展构筑新型碳材料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掺杂复合改性及孔道结构优化,发展了新型复合碳硫/硫化锂复合正极材料。从物理和化学角度出发,提高对多硫化物的物理限域和化学吸附作用,强化电极电化学动力学,并分析其多硫化物锚定机制及性能强化机制,为高比能锂硫电池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报告题目三:MOFs衍生钛基氧化物的构建及其储锂性能

报 告 人:  浙江理工大学 姚珠君 副教授

image.png

报告人简介:

姚珠君,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主要从事从事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等科研项目,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Small,Adv. Sci.,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报告内容摘要:

钛基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稳定的结构,在长寿命高倍率电池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物具有原位碳网络,可为活性物质提供高效的电子传输通道,并提供限域生长空间、防止团聚;同时其开放式的多孔结构为电解液的浸润以及离子交换提供了有利空间,提高了电极反应动力学和反应缓冲空间,从而提升功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本报告将介绍MIL-125衍生钛基氧化物的可控制备与储锂机制。分别设计合成了新型钛基氧化物FeTiO3/Fe2.75Ti0.25O4异质结与N-TiO2/S-C双相掺杂复合体,均表现出优异的储锂性能。分别利用非原位技术与DFT计算探索储锂机制与储锂性能增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