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动态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认识的演变
报 告 人:清华大学 何向明 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4年6月6日(周四)下午13:30
报告地点:环境楼A209报告厅
邀 请 人: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陶新永 教授
报告人简介:
何向明,清华大学核研院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材料化学化工为核心,聚焦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基础研究及工程化近30年。著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聚合物性能与结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锂离子电池模组设计手册》等专著。善于因材施教,培养了多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获得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JA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le,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Materials Today, ACS Energy Letters, Angew. Chem.,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ica Acta,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Nano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0多篇,他引2万余次,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获发明专利授权500余项。
报告内容:
报告讲述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认识的演变过程:为什么电池安全标准测试不能保证电池安全。电池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电池为什么会燃烧。电池燃烧的内部科学机理是什么。液态电解液与电池安全性是什么关系。电池安全的出路在哪里。能不能把液态锂离子电池做安全等等。报告约1.5小时,互动讨论1小时。报告对象主要为能源材料及电池研究相关科研人员、工程师、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
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相关的工程科学研究,一直以解决产业技术难点和痛点为目标,通过前沿基础创新研究及和工程技术研发的互促式发展,获取高价值核心知识产权,并帮助企业掌控技术方向,协助企业培养人才。目前课题组有近60人,其中博士后20多人;拥有近1000平米实验室,除了依托清华大学国际一流的分析仪器共享平台,课题组还自有多种大型分析设备、计算集群和较为完备的电池实验平台,自购了3台BET(低比表,超高比表和高压吸附)、3台XRD(粉末XRD、透射XRD(软包电池原位测试))、SEM+EDS、大型计算集群、干燥房等。近期的研究重点是兼具高比能量高安全的电池研究,包括机理研究、材料计算与新材料研发、电池仿真与电池设计等。目前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是:
新能源方向: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合成/界面/机理/电化学/电解液/分子模拟/宽温域/快充电/电池安全性科学与技术/快速充电科学与技术/失效分析/智能电池/寿命预测/安全预警/固态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电池隔膜/电池粘结剂/电池测试评估/先进化成技术/电芯制造技术/材料制造技术/储氢/MOF/COF/多孔材料/多孔材料的新能源应用
材料化学方向:半导体光刻胶/电子束光刻/微纳制造/双光子技术。
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生、青年教师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