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动态
报告时间: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上午9:00
报告地点:莫干山校区图书馆B510会议室
邀 请 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王旭 教授 陈思 教授
报告题目一:绿氢与第三代复合隔膜研究进展
报 告 人:北京大学 范星河 教授
报告人简介:
范星河,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PI、博士生导师、中石化氢能产业链咨询委氢能交通应用分委委员。
主要从事高分子可控制备、超分子有序结构构筑与功能化、高性能聚合物结构设计与材料制备、锂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结构设计与材料制备、碱性电解水制氢复合隔膜结构设计与制备等领域研究。
继承发展了周其凤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体系,首次发现了该液晶高分子的近晶相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地拓展了该液晶高分子的主链分子结构类型,在高分子多层次有序结构的精准调控、功能性液晶材料、高性能聚合物树脂等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
承担多项国家基金会面上、重点项目,及参与科技部973、863等项目多项,取得专利1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编著“燃料电池技术”、“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工程技术”、“高分子工程简明教程”及“第三代聚苯硫醚复合隔膜制备技术”等7本教材,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荣誉,北京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报告内容摘要:
氢能是一种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等领域,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隔膜材料作为碱性电解槽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解效率和氢气纯度,在碱性电解水制氢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对氢能与碱性电解水制氢第三代复合隔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高性能复合隔膜在材料组成、结构设计、成型加工及性能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报告题目二:功能复合材料
报 告 人:北京理工大学 柴春鹏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柴春鹏,研究员,博导,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主持完成“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合成工艺学”和“高分子合成材料学”三门慕课,分别在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上线开课。第一作者出版教材2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学育导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等。主要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和应用等研究,主持国家和国防项目10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E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报告题目三:高分子精准组装的一维纳米离子孔阵列膜
报 告 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龙成 副教授
报告人简介:
高龙成,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在北京大学化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范星河教授、周其凤院士;2008年-200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J. C. Voegel教授。2009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主要从事仿生高分子多孔膜的研究。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 (3篇)、Sci. Adv.(1篇)、Nat. Nanotechnol. (1篇)、Nat. Commun. (2篇)、Adv. Mater. (4篇)、Angew. Chem. Int. Ed.(2篇)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总他引2500余次,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被Science亮点报道;授权发明专利4项。
报告内容摘要:
具有选择性离子传输功能的离子膜广泛应用于多种电化学系统,如盐差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水、氯碱工业等,离子膜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功效。针对传统离子膜中离子传输通道排布杂乱无章的问题,报告人提出了利用高分子精准组装一维纳米离子孔阵列膜的策略,优化离子基团的空间分布,实现了优异的离子传输调控和高效盐差能转换。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大面积垂直取向一维纳米离子孔的分子组装理念。通过精准分子设计、自组装调控、后修饰,实现了自支撑的高密度一维纳米离子孔阵列膜;(2)发展了纳米限域策略,实现了微量离子基团的精准空间分布;(3)探索了一维跨膜离子孔阵列对离子传输的影响机制,实现了兼具高离子选择性、高离子通量的离子传输,其表现出优异的盐差能转换能力。工作的开展为新型离子膜的开发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