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至善故事

榜样材子计划|于佳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24-11-26 浏览次数:101

于佳乐

男,共青团员,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获一等学业奖学金、学术创新奖、晶通杯新材料创新大赛三等奖;主持新安杯·运河激励计划项目;参与发表3篇SCI论文,申请5项专利,其中授权一项。


1.png


挑战与困惑并存的起点:书山有路勤为径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研究生入学之初,于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本科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跨越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他需要迅速适应全新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面对陌生的物理、化学知识和复杂的实验技术,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初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面对陌生的学科体系和复杂的实验技术,于佳乐深感压力。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勤奋的态度,投身于科研的海洋中。


他试图用本科阶段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去应对新的研究任务,但很快发现这些方法在新的领域里并不奏效。实验失败、数据分析困难、文献阅读晦涩难懂。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跨界的决心。


“不要害怕改变,因为改变是成长的催化剂。”——罗伯特·弗罗斯特


面对挑战,于佳乐选择了迎难而上。要想在新的领域里站稳脚跟,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学习之旅。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到前沿的研究动态,他都一一涉猎,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


在实验室里,于佳乐更是那个最勤奋的人。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做起,逐步掌握各种材料制备和测试技术。每当遇到难题,他都会虚心向盛嘉伟老师、孙青老师和师兄师姐请教,不断汲取经验和智慧。


老师会定期抽出时间与于佳乐交流,帮助他设计实验方案,将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于佳乐逐渐构建起新领域的知识体系。研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奋和坚持,才能在这片广阔的领域中站稳脚跟。


经过数月的奋斗,于佳乐终于迎来了突破的时刻。在一次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中,他成功地制备出了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并在实验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他的研究思路,也让他在新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取得初步成果后,于佳乐并没有停下脚步。科研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深耕细作,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于是,他继续深入研究新型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不断探索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有时,实验数据并不如预期般理想;有时,新的研究思路需要长时间的验证和修正。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于佳乐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努力,于佳乐终于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他不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还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png

于佳乐在实验室做实验



拓展视野,追求卓越:更上一层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于佳乐明白,科研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同行交流,了解前沿动态。因此,他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将其视为拓展视野、提升自己的绝佳机会。


在“世界非金属矿科技和产业论坛”会议上,他聆听着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精彩报告,如同置身于知识的盛宴。那些新的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思维的新大门。通过这次交流,他不仅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还认识了几位在该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为他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于佳乐也积极申请学校的科研项目。他深知这些项目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在准备项目申请书时,他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从项目背景、研究目标到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每一部分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他将自己在学习实验中的积累和对课题的深入思考融入其中,力求展现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申请到了新安杯·运河激励计划项目,这不仅是对他科研能力的认可,也为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团队成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3.png

 ▲盛嘉伟课题组团建合影,右三为于佳乐


生活与科研:平衡与成长的交响曲



在科研的道路上,于佳乐并非孤军奋战。科研并非生活的全部,只有保持身心健康、平衡好生活与科研的关系,才能走得更远。因此,在紧张的研究之余,他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科研之路固然艰辛,但于佳乐并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只剩下实验和学术。健康的身体是实现梦想的基石,就像毛主席所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因此,健身运动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跑步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放松心灵的途径。在奔跑中,他感受着风的吹拂,听着自己的心跳,仿佛所有的压力都随着汗水被释放出去。他常说:“每一次跑步,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让我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科研中的挑战。”


除了跑步,他还热衷于力量训练。在健身房里,他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不断增加杠铃的重量,塑造着自己的体魄。他认为,健身和科研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需要坚持和突破自我。在健身中培养出的坚韧意志,让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能够勇往直前,不轻易放弃。


在健身房里,他尽情释放压力,调整心态。回到实验室后,他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正是这种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4.png

于佳乐在图书馆前


在于佳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研究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科研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的故事充满了力量,让无数追梦者明晰了前行的道路,激励更多的人在自己的领域努力奋斗,向着梦想奋勇前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只要怀揣梦想,坚持不懈,无论在学术的高峰还是生活的舞台,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师长点评

于佳乐在思想上积极上进,对自我成长和未来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生活中,积极乐观、乐于助人,时常在同学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在科研方面,态度端正,认真刻苦,对实验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和处理,不断完善自我。希望他能够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秉承初心,砥砺前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导师:孙青)

同学印象

于佳乐师兄是一位非常踏实负责的师兄,只要我们有需要,他都会热情,主动帮我们解决问题。面对科研任务,他永远充满热情,在节假日也能在实验室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身为师兄,他毫不吝啬地将专业知识和自己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给我们的实验方向带来启发,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和先锋作用。

(研究生师妹:孙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