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至真人物

【大材之光•第2期 】张林:坚守氢安全研究20载,他说科研就是甘坐冷板凳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19-09-30 浏览次数:4219

编者按


今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启动“桃李育材”教职工先进事迹采编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为全院每一位教职工撰写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生动故事,以此践行“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弘扬“大材至真、大器至善”院训,号召全体教职工不忘从教初心、感受家校暖心、坚定发展信心、牢记育人恒心,在各自岗位上事必尽善、追求极致、争创一流。


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坚定信念、见贤思齐、提高抱负,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而逐梦不止、奋斗不歇。


“大材之光”人物专栏,倾情讲述浙工大材料人的大学使命、育人情怀、奋斗精神与一流担当,去细细品味和捕捉每一位材料人身心世界里的五彩光芒!


image.png


张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日本经产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先端材料研究部门JSPS研究员。长期从事先进能源储输设备的设计以及极端复杂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的演变机理和测试研究,重点研究材料在燃料电池汽车用超高压氢气系统、石油化工、海洋和核电等工况中的环境敏感断裂行为。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授权20 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制定3项国家标准。

研究期间,在高压储氢、承载件缺陷检测与监控、特殊环境专用传感器、高压氢系统密封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鲜明,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协会理事、中国环境敏感断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失效分析协会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等。




耐住寂寞的材料人



张林是一个兢兢业业做科研的人。


自2000年在日本接触到氢安全这个领域,他已在其中潜心摸索了近二十年。这期间,他看着氢安全在学术界兴起,遇冷,也眼见着氢能在短短几年间日趋火爆。但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都不改初心、专注研究我不是那种有一串头衔的大学者,我只是个普通人”张林自我评价道。


“普通人”张林是个地道的山东汉子,本硕博都毕业于山东大学,2000年开始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两年博士后,2002年前往日本成为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


自2002年出国后,他在日本待了十年。十年间,他先后研究过热门的纳米半导体材料、金属非晶态合金、有色金属精密成型、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等,最终选择了氢这一百年老课题。

“最初接触到这个课题是因为我的导师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他潜心研究了数十年,这份坚持与执着触动了我,是他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无尚魅力。”张林说。


关于氢的研究其实是一个老课题,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不少的学者投入其中,而在一次次的讨论中,人们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氢储存、氢运输,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氢安全。

面对这一新命题,张林激动不已。没有大众的关注,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板凳,但是他甘之如饴。“我做的这个方向可以说是让传统课题焕发出新生命力的。”张林如是总结道。


640.webp.jpg

▲正在做实验的张林


在日本的十年,是张林在氢安全领域踽踽独行的十年。十年间,当初同来深造的同伴们有的成了热门方向的领头羊,有的成了光芒万丈的明星学者,唯有他,独自坚守在寂静的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前路漫漫的实验

这一做,就是十年,他就像这个领域的清道夫,勤劳又执着。“确实,从各方面来说,研究方向选的冷门会吃点亏,但是我觉得,有些事,就是需要有人来做。”说起那十年的坚守,张林这样描述到。


说到自己的科研初衷,张林郑重补充道:“做科研要遵循三两大原则:一是要有研究价值,二是要能坚持原创,三是符合国家需求。”国家需求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主导研究方向的指明灯。

近年来,氢能因其零排放、低污染的特性在新能源领域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尤其是广东及其周边地带,对氢能的需求居高不下,形成了一种爆发式热门。这种现象对张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他从中看到了氢能的市场与氢安全研究的希望,没有什么会比现实需求更能拉动生产力了。


7.webp.jpg


▲张林作学术报告


“这个氢安全的研究其实就像‘老树开花’一样,需要我们在氢这个传统命题里实现新突破,这个过程最重要的肯定是要耐得住寂寞。”说起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张林总结到。


研究所的中坚力量

2010年,张林回国并至浙江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研究任教。为了填补国内关于氢脆、氢安全研究领域的空白,张林在导师的牵头之下,与浙江大学的郑津洋教授得以合作组建团队,共同展开研究。


1.webp.jpg

▲团队合影


张林坦言,在氢安全领域,他希望做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被广泛运用的成果,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有氢安全设备中的接头、阀门等,但这还远远不够,张林期盼着可以自主解决氢泄露的问题,摆脱高成本进口部件的桎梏,弥补国内的技术缺口

“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太被动,如果我们可以解决氢安全的问题,就可以在新能源这块掌握更多话语权。我的最高目标也是这个——实现氢安全的国产化制备。”


长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不仅使张林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让他取得了研究所老教师们的认可。“我进研究所不算早,跟所里的教师们也经历了一个磨合期。后来,他们看到我的研究成果时,才真正认可我。”几年之间,张林凭借自己的努力将初来乍到时落到自己身上几分探究的目光转化成了满目的赞赏与肯定。


“我是个继承者,这个研究所是从老所长那里继承过来的。”接棒所长之位后,张林首先根据学科的要求与学院的进步,促进了本科生模块的发展,主张研究所应当自主招收本科生以实现学科的逐级继承,自此,研究所才有了自己的本科生。

此外,张林注意到早期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略显发散,便在原来的基础上凝练了几个主要方向,也就是沿用至今的材料环境失效与控制、材料表面加工与改性、材料成型与控制三个方向。


在此期间,张林在校内组建了课题组共同开发研究所主要方向之一的“材料环境失效与控制”,他们的成果在整个“973”项目中被评为亮点项目。


2.webp.jpg

张林老师与周成双老师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合作教师之一的青年教师周成双与张林颇有渊源,是张林将其引进工大,之后还担任其教师导师。在此过程中,两人取长补短,合作研究,为此张林还获得了浙江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导师(青蓝奖)

今年上半年张林老师和周成双老师一起指导的项目获得了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实现了材料学院在该奖项上的突破。


11.webp.jpg

张林老师指导学生荣获2019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接受“材料祝贺您”纪念证书和鲜花

说到未来的科研前景规划时,张林解释道:“目前研究所教师实力雄厚但是科研实力还有待提高,不过学校近几年发展势头很好,比如人才引进项目就做的挺好,所以相信这个问题接下来会慢慢解决的,我对学校非常有信心。”


生活中的乐天派


除去科研之外,张林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会执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的硬朗形象,他乐观、平易近人,时常噙着笑和人打招呼,让人倍感亲切,与之在做科研时的样子截然不同。

张林将学生看作是自己孩子一般,每每有学生获得荣誉,张林总是最开心的那个,第一时间发表祝贺,有时甚至还要向其他老师“炫耀”一把,因而研究所内的学术氛围非常好,学生们的目标都十分明确。


“我是这样想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其他综合素质能力也很重要。”因而张林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之余常常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去研究,还会锻炼他们制作PPT的能力,因为在张林眼中,这是一个人展示自我最常用、最直接的方式,关系到能不能被他人接受、认同。他一般以开周会或与国内其他高校交流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640.webp.jpg

▲生活中的张林


2018年,为适应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张林又重新开始做起了班主任。面对这么一群刚进入大学,对学科与专业都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00后”,张林的教学方法是教他们——认清定位

“首先是教他们认清自己的定位,自己适合做什么,科研还是实践,然后也要让他们认清学校的定位,好规划好接下来的方向,是深造还是工作。只有直白地把信息都告诉学生,学生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或许正是张林的这份真诚与直接打动了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分流中选择进入材料学院和张林研究所的学生数量都较为可观。除此之外,张林还时常鼓励学生们注重积累,为此他笑称:“这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渣也能变学霸!


闲暇时,张林喜欢中长跑,前几年还常参加运动会,最近几年则喜欢走路,为此还特地买了一个电子手环计步。“我这还是从我们院长那里学来的,每天一万步起,可有意思啦!”熟悉张林的同事和学生都觉得他是一个“家庭与事业兼顾”的好父亲,在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之外,张林坚持每天接送女儿上下学,陪女儿写作业,这份亲子时光是他难得放松身心的时刻。


从2000年博士毕业至今,张林在科研之路上曾经爆冷过、喧嚣过,见证过辉煌也遭遇过落寞,期间的多少往事,他和团队数十年的努力他都一笑而过,就像张林自己说的那样:“做事贵在坚持,既然选择了这件事就尽力做到最好,其他不用计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