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至真人物

【大材之光•第6期 】曹华珍:以潜心科研为生活日常,以学生发展为最大幸福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19-11-11 浏览次数:3138

编者按


2019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启动“桃李育材”教职工先进事迹采编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为全院每一位教职工撰写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生动故事,以此践行“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弘扬“大材至真、大器至善”院训,号召全体教职工不忘从教初心、感受家校暖心、坚定发展信心、牢记育人恒心,在各自岗位上事必尽善、追求极致、争创一流。


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坚定信念、见贤思齐、提高抱负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而逐梦不止、奋斗不歇。


正值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号正式推出大材之光物专栏,倾情讲述浙工大材料人的大学使命、育人情怀、奋斗精神与一流担当,去细细品味和捕捉每一位材料人身心世界里的五彩光芒!


今天推出第六期——曹华珍老师。



image.png

曹华珍,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本科、硕士、博士,2014年赴香港科技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钛基纳米阵列复合电极;电催化、光电催化;金属材料表面技术;金属材料腐蚀机理及腐蚀电化学测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主持及参与多项企业重大项目。曾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胜奖、浙江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



求学之路柳暗花明,几经起伏坚忍不拔



“其实浙江工业大学不是我的第一志愿,高考的发挥失常让我来到了这里。而在我做班主任迎接新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也会有相似的经历或者想法。事实上,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失误,更主要内因是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


刚进入大学的曹华珍还没有领悟到这一点,所以当时的曹华珍并没有定下明确的学习方向。但是对于学习,她总是有一股好强好学的劲,因此在本科的四年中,她一直是班级里的佼佼者。“你带走了我们班所有荣誉”,班长在毕业纪念册上给她的留言就是最好的证明。


2、本科学习时.jpg
▲本科学习时的曹华珍(左一)

本科毕业后,曹华珍没有选择继续考研深造,而是回到了老家,进入了邮电通讯设备厂表面处理分厂技术科,成为了创新团队的成员。工作之后的她更加成熟,更加明确了科研的目标。


这两年的工作经历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她之后的教学与科研给予很大帮助,“我每次上课都会准备和分享一些实践案例给同学们曹华珍解释道。


两年的工作时间,同样是曹华珍探索和思考人生方向的重要阶段,“两年的工作经历,我觉得我好像不甘于一辈子就这样平平庸庸度过,所以我决定再回去考研。”曹华珍说道。


事实上,厂里的领导对曹华珍颇为重用,愿意为她读研提供资助,希望她毕业后继续回厂工作,但她拒绝了。工作后再回去考研本就不易,曹华珍这样的决定就是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


3、认真工作的曹华珍.jpg
▲在邮电通讯设备厂工作时的曹华珍

就这样,曹华珍重新拾起书本开始学习,努力为自己的梦想默默拼搏着。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没有丝毫犹豫,依然选择了浙江工业大学。

对此,她感叹道:“在读书的时候往往没感觉,直到我工作2年后重返校园,心中的那种亲切感更加明显。我对工大还是有很深的感情,当我看到工大的一草一木的时候,那些校园往事也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但是遗憾的是,因为英语的1分之差,这一次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她曾去广东求职,那是一段辛酸的经历。“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如果想摆脱偏见,你只有更加努力才行。”曹华珍说。


考研失败、求职被拒,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曹华珍觉得茫然不知去处。不过,柳暗后总有花明、绝处总能逢生。在她本科导师张九渊老师的帮助下,她开启了新的征程。

备选:曹华珍(左二)代表学院参加运动会.jpg
▲曹华珍(左二)代表学院参加运动会

惜才的张九渊老师帮助她进入学校预科班的绿色通道,让她跟着研究生一起学习。顺利地,曹华珍在第二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得了整个化工系第二名的好成绩,硕士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工大成为了一名实验员。


 “就像流星花园里的那个杉菜说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颗杂草。与我同一批的老师基本都是国内外名校毕业,我的经历相对就显得有点弱了。但是我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正是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让我走到现在”曹华珍笑着说。



科研工作脚踏实地,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科研,在大多数人眼里似乎是一个没有温度的词汇,它好像总和枯燥、孤独等词联系在一起,而有趣、有意思这些有温度的词似乎总和科研搭不上边。


但是,在从事科研工作近15年来的曹华珍看来,科研从来都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觉得真正枯燥的是一直重复一样工作,但我们做科研不是并非如此。当你解决完一个问题之后你的内心是快乐的,感觉心灵是富裕的。当然,在漫长科研路上,总是会有瓶颈与困难,有时它只是提醒我们此路不通,请另寻他法,但是更多的时候,攻克它、努力突破它才是我们科研人的日常。”曹华珍解释到。


4、曹华珍(右三)和团队在一起(1).jpg
▲曹华珍(右三)和团队在一起


在这漫漫科研路上,曹华珍不仅仅纵向地探索未知领域和研究前沿课题,也着眼于实际,主持企业项目,解决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合作跟自己做科研项目来比,它的压力会更大,因为企业要求你必须要出成果。同时,在一个企业的大项目中,团队合作是很重要的,单打独斗总是不行的。我很幸运有个好团队。”

在2015年,曹华珍所在团队完成了横向项目“冶炼烟气净化污酸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他们从工厂排放的废液中提取出贵金属元素——铼(地球地壳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蕴藏量极少,主要运用在航天飞机的发动机中),既让企业的废液达到了废液排放的环保标准,又可获得高价值的铼酸铵,达到了环保与收益的双丰收


在这个项目中的铼酸铵是生产金属铼的重要原料,制取金属铼的比较成熟手段是铼酸铵通氢热还原法,目前国内铼产量不高,不能满足需求,部分尚需依赖进口。

5、正在做实验的曹华珍.jpg

▲正在做实验的曹华珍


因此,曹华珍与团队内的学生一起开展了电解法提取金属铼的研究,对此她回忆到:“这个实验过程真的是很非常艰难,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很少,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学生就是白天晚上加紧地做,每天都做几十个实验,并和我一起反复讨论


最终,在学生的不懈努力和曹华珍的辛勤指导下,他们成功地通过电解的方式将金属铼提取出来,在铼的制备上迈出了成功的一小步


提到我国金属材料行业发展的境况,曹华珍认为我们国内多生产中端或中低端的产品,而高端材料的生产多为进口,也就是对于高性能的金属材料,我国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6、曹华珍参加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议.png
▲曹华珍参加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


比如,牙齿矫正的形状记忆合金、植骨用的钛合金、吸收汽车尾气的泡沫金属等等这些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说金属材料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金属,这些高性能的材料才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


 “现在金属材料远没有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对于高性能材料的研发,国外还是领先我们很多的,所以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呢。”曹华珍说到。


传道授业春风化雨,良师益友孜孜不倦


“听到学生取得成绩传来捷报,这是我们做老师最开心的事情;看到学生不断成长,一个比一个优秀,这是我们最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事情。”谈到学生,曹华珍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亲切、幽默、关心学生,这是学生们对曹华珍的的评价。


7、曹华珍指导学生.png
▲曹华珍指导学生


有一名研究生是以最低录取分数考进来,英语基础也比较弱。但是曹华珍一直鼓励他不断努力,打好基础,寻找方向。他从最初英语四级都未通过,到后来通过了六级并发表了一篇JCR二区论文,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


毕业后他谈到,“我感觉遇到曹老师我太幸运了,是曹老师的关心和鼓励让我不断前行。”


正如曹华珍所说的,“我不在乎你是多少分数进来的。我真正在意的是,在学习中你究竟能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努力。我觉得在他身上我有看见这样的态度。” 

8、曹华珍(前排左一)和学生一起毅行.jpg
▲曹华珍(前排左一)和学生一起毅行


在曹华珍看来,作为她的研究生最重要的有两点,一要动手能力强;二要善沟通交流,因为做实验难免遇上困难,只有积极地与老师沟通交流,才能及时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的培养,曹华珍开玩笑说她主张采取放养式的方法,“我们的学生都很自觉的,所以我只要告诉他们每周要做的课题,定好方向,具体查资料、做实验的工作都让他们独立完成。”


“我觉得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自主进行实验,而老师只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点拨一下,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引导一下。”也是因为曹华珍对学生细心指导和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她两次荣获浙江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当硕士生导师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财富不是我挣了多少钱,有多少研究成果,我觉得能看见我的学生发展得一个比一个好,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了。”


十多年来,曹华珍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但不变的是她依然怀着最单纯的初衷、保持着教书育人的热情将自己的所知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将学生作为自己最大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