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至真人物

【大材之光•第12期 】徐立新: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坚持而已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19-12-17 浏览次数:4747

编者按

2019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启动“桃李育材”教职工先进事迹采编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为全院每一位教职工撰写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生动故事,以此践行“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弘扬“大材至真、大器至善”院训,号召全体教职工不忘从教初心、感受家校暖心、坚定发展信心、牢记育人恒心,在各自岗位上事必尽善、追求极致、争创一流。


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坚定信念、见贤思齐、提高抱负,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而逐梦不止、奋斗不歇。


正值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号正式推出大材之光人物专栏,倾情讲述浙工大材料人的大学使命、育人情怀、奋斗精神与一流担当,去细细品味和捕捉每一位材料人身心世界里的五彩光芒!


今天推出第十二期——徐立新老师。


image.png

徐立新,男,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平湖新材料研究院院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4年6月毕业于我校原轻工系塑料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在浙江大学高分子系获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Laurentian大学访问、博士后研究。从事功能性超支化聚合物合成、石墨烯制备及相关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发表研究论文4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曾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校十佳青年讲课教师、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校健行学院优秀荣誉生导师和校优秀教师等荣誉。


最初的抉择:从实验室管理工作起步


徐立新的大学学习是在浙江工业大学完成的,所读专业是塑料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当初浙江省省属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类专业


学院里的钟明强老师、王旭老师、钱欣老师都是他的恩师,还有已经退休的濮阳楠、韩怀芬老师等。至今,他还记得当初毕业之际,韩老师找他谈话时的情景,“韩老师告诉我,系里要建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室,问我是否愿意留下来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经过考虑,第二天我就答应了。很快,一晃我在工大工作已25年,也算老工大了”。


这样年轻的徐立新扎根浙江工业大学,与高分子结下不解之缘,并且伴随高分子一路成长。


640.webp (1).jpg
▲大学期间的徐立新(右二)

谈起当初的选择,徐立新觉得这与他大学期间所读的大量科学家传记分不开,“我读大学的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先辈们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质朴赤诚的家国情怀,深深吸引和影响着他。


谈到25年的变化发展,徐立新谈到,“得益于学校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自己很幸运,得以在工作期间,先后完成硕士、博士学习,并两次去国外进修,从一名普通实验员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webp.jpg
刚参加工作的徐立新


徐立新继续讲到,“同时受组织委派,在地方担任挂职科技副县长2年,目前负责浙江工业大学平湖新材料研究院管理工作。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对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已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作压力在增加,但对于当初的选择,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内心的选择。


结缘超支化聚乙烯:一个坚持了近十年的研究方向



徐立新的研究课题,通俗地说,就是利用廉价丰富的乙烯原料,通过创新性分子设计,借助钯催化剂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组成的超支化聚乙烯—一种具有近似三维链形态的高分子材料,借助其独特的结构功能优势,辅助另一类廉价的层状材料—天然石墨—液相剥离,制备高品质石墨烯,并探索在高分子材料功能化改性领域的应用。


谈起这个课题,徐立新娓娓道来,“这得从我08年国外访学说起,当初,考虑到自己的专业背景侧重于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在化学合成方面比较薄弱,为了弥补短板,我有幸进入加拿大Laurentian大学叶志斌教授课题组访问交流。叶老师布置给我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利用钯催化剂合成功能超支化聚乙烯。”

3.webp.jpg
▲徐立新参加第四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并作报告


对于研究进展,其实并没有一帆风顺,徐立新谈到,“课题所涉及的钯催化剂怕水、氧和酸,需要非常细致的实验技术,自己当初也遇到不少困难。因为课题压力大,我在加拿大累计近三年访学期间,附近的著名景点--尼亚加拉瀑布一次也没去过,现在想来也有点遗憾。”


在国外访学遇到困难的时候,徐立新也有过犹豫和彷徨,但他从不放弃,“我始终咬牙坚持,一点一点靠着自己走了出来。这种“啃硬骨头”的坚持更是延续在徐立新之后的科研之中。


在完成访学之后,徐立新回国就继续开展研究,他说,“回国后,我在自己实验室,几乎白手起家,组织学生搭建了自己的合成反应装置,经过摸索,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特色,并组建了相对独立的课题组,在该领域已有10年的研究积累,先后获3个国家基金、3个省基金资助,同时与相关企业正在开展产业化应用研究。


在材料的世界中进行探索,失败是经常有的,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坚持而已。徐立新谈到对科研的理解。


而在一路发展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意志、严谨踏实的态度是徐立新不断前进的法宝。


图片1.png

▲徐立新所制备的石墨烯材料


对于研究的石墨烯,徐立新也谈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褒贬不一的材料,现在国内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其无所不能,另外则是一无是处;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认同,我们搞材料的,应该有理性的观点,但凡材料,都有自己的用处,贵如黄金,贱如泥巴,从材料的角度,都有各自优缺点我们的任务,是揭示材料的优点,找准它的用处,力求为社会服务。”


徐立新希望能以廉价丰富的乙烯和天然石墨为原料,以功能性超支化聚乙烯合成为纽带,从基础研究入手,促进石墨烯在高分子材料功能化改性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从新昌到平湖:未曾停歇的产学研合作探索实践


高分子材料由于轻质、结构组成丰富、易加工成型等优点,作为塑料、橡胶、纤维、涂料、胶粘剂等传统产品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这方面我省也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相关企业数量众多。


徐立新认为,“该类材料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在正在到来的5G通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领域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优势。


图片2.png

▲正在走访合作企业的徐立新(右四)


他回忆到,“我对企业的接触,最初是钟明强老师带领的,后来王旭老师也积极组织大家与建德碳酸钙行业技术对接。再后来,自己课题组与相关企业陆续开展合作。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在地方挂职锻炼的机会,每周都会安排时间走访当地企业,累计下来,已走访了近200多家企业,包括著名上市公司新和成、浙江医药、三花,也包括一些中小型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徐立新的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除了少数上市大公司,目前企业在基础研究力量方面总体比较弱,对于科研创新的规律缺少科学认识,高校研究团队虽然基础研究有优势,但对市场不够敏感,难以找准产品研发方向。双方非常有必要统一认识,加强互补合作


徐立新对产学研合作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特别推崇新和成公司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该企业通过与浙大两位教授产学研合作,围绕维生素产品开发,已合作长达26年,先后获多项国家奖,目前的产品技术世界一流。”


平湖研究院.webp.jpg

徐立新在浙江工业大学平湖新材料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发言


谈到担任浙江工业大学平湖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徐立新说到,“目前,我在平湖新材料研究院,正积极推广实践这样的产学研合作理念,目前已与当地2家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共建实验室合作,希望能把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打通,以‘一竿子到底’的研发思路,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思路”。


三尺讲台:最神圣的工作舞台


谈到作为一名老师,徐立新说到,“从内心说,我最希望自己能安静地坐在办公室,或者出现在实验室和课堂里,按照自己的节奏从事最纯粹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我觉得课堂应是一个老师最应该做好也是最神圣的工作舞台。


6.webp.jpg

▲徐立新(后排右四课题组合影

尽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很忙,但他始终重视教学工作,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谈到上课,徐立新认为自己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初为人师,比较有新鲜感,上课的热情很高,会选择一些生动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等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但在这个阶段,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其实不够深入;到了第二个阶段,教学技巧比较熟练,但教学的热情有所下降;再到第三个阶段,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科研工作的开展,自己对知识点理解逐步加深,会为学生阐述书本知识背后的含义,同时也非常乐于与学生分享人生经历,上课似乎成了享受。


徐立新谈及对课堂的理解,“课堂,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这是基础,但更是一种人生经历和经验的分享、社会认知的培养、全局发展意识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过程


4a5d69534cc4ef8d0dad3c20a6013fd.jpg

▲获得“优秀荣誉生导师”称号的徐立新


徐立新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特别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资讯高度发达,如果一个老师上课只是讲解书本知识,那远远不够,必须紧密结合科研进展和丰富阅历阐述书本背后的知识。同时,传统的教材、课件以及上课方式需要全面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工作充满了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要求,徐立新近年来承担了多项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我希望自己能静下心,完成好这些教学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为班主任的他,则是“仔细”、“多元化”、“专业”的代名词。仔细,是在经历努力之后,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把握与确认;专业,是结合个人经验与专业意见推动学生专业学习与成长;多元化,是针对学生个人因素进行多元化引导与培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他谈到自己之于学生,“在用心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就是想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大家,能够让大家更加明确目标,少走弯路,为大家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有所指引。


徐立新所走的道路,是他用勤勉踏实之意积淀,以坚守信念之志延续,注宽容共赢之心打造,倾赤诚关怀之情铸成他的路,在不断地为莘莘学子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