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件系统
  • 至真人物

【大材之光•第15期 】胡晓君:科研如金刚石般坚定不移,育人似春风化雨执着前行
作者:黄银刚 发布日期:2020-05-27 浏览次数:4046

编者按

2019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启动“桃李育材”教职工先进事迹采编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为全院每一位教职工撰写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的生动故事,以此践行“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弘扬“大材至真、大器至善”院训,号召全体教职工不忘从教初心、感受家校暖心、坚定发展信心、牢记育人恒心,在各自岗位上事必尽善、追求极致、争创一流。


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教育和引导全院学生定信念、见贤思齐、提高抱负,为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而逐梦不止、奋斗不歇。


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本号正式推出大材之光人物专栏,倾情讲述浙工大材料人的大学使命、育人情怀、奋斗精神与一流担当,去细细品味和捕捉每一位材料人身心世界里的五彩光芒!


今天推出第十五期——胡晓君老师。



image.png


胡晓君,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功能金刚石、纳米碳材料、碳基二维材料的设计、制备、光电性能和器件组装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主持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1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欧国际合作项目(第二单位负责人)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7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0件;受理发明专利10件,其中PCT国际专利2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女科学家俱乐部会员、《Functional Diamond》、《超硬材料工程》和《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编委、河南省功能金刚石创新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研讨会发起人、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国际研讨会主席。




结钻石之缘,合团队之力





正如广告词中所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寄托了人们渴望爱情持久的美好愿望,而在以金刚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胡晓君眼中,钻石是未来电脑芯片、传感器件以及通信光源的载体。

胡晓君聚焦于金刚石的光电性能及器件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金刚石的n型掺杂。该方面研究的难度极大,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




国内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学者较少,但她已经扎根这个问题二十余年,我如果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心无旁骛胡晓君说道。


她还说:“材料科学里重要的问题非常多,有许多基础研究在国家战略意义上非常有价值。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以半导体为基础的芯片产业引起了更为广泛的重视,金刚石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高温高频高功率器件中有重要应用前景,将会受到高度重视”。


1.jpg

正在作学术报告的胡晓君

然而在现实中,“热门”研究领域的文章相对更容易发表,引用次数也会更多,但胡晓君始终秉承着自己的科研初心,立志解决金刚石光电性能研究中的核心难题。


对于科研,胡晓君认为:热爱是第一重要的。只有热爱,才能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辞辛劳;只有热爱,才能在迷雾中看到光亮,不断向前。


胡晓君用自己对科研的热爱之情感染着每一位团队成员,在她的带领下,团队针对金刚石n型掺杂、单个色心调控等关键难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因研究问题的重要性、长期的科研积累和各方面的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胡晓君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的资助。

项目申请是科研中的重要环节,但我更享受的是科研的过程。”胡晓君说,“在科研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做实验、分析数据,再来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像在侦破一个个悬案,非常有意思。

“专注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提出新颖的研究方案,做独特的研究,成为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这是胡晓君对于创新的理解。

经过不懈努力,胡晓君领导团队在功能金刚石领域获得多个重要进展,如发明纳米金刚石薄膜的n型掺杂方法,将其迁移率提高30多倍;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含有少于3个色心的纳米金刚石;从理论上获得与实验结果一致的氧终止金刚石表面成键状态,解决多年来理论与实验难以一致的问题等。


科研是国际化的,必须把自己的研究放到国际舞台上去。”基于这样的理念,胡晓君特别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640.webp.jpg


▲在中俄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胡晓君(右一)
“2010年,我受上海大学同行的邀请,合作承办中俄金刚石会议,会议上我做的学术报告得到俄罗斯专家的高度关注,随后受邀共同申请中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并得到资助,就此开启了与俄罗斯科学院研究人员的合作。”胡晓君回忆道,“随着合作的加深,我们又获得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该项目在2018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验收。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浙江-俄罗斯金刚石薄膜及其功能器件联合研究中心,并于2019年10月份举办了揭牌仪式和国际研讨会。




同时,胡晓君团队还与欧盟的同行开展了深度合作,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进一步提高了团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1.jpg

胡晓君(左一)和同事一起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自从2015年建立科研团队以来,作为负责人的她常常在想自己应该怎么发挥作用、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团队要出色的话,最关键的就是我这个团队负责人。” 对于如何引领团队,胡晓君提到了她的偶像中国女排的郎平教练和中国女排姑娘们。


在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3:1的比分,逆转战胜了实力强劲的对手塞尔维亚。这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冠军的宝座。


郎平教练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她认为教练是一个团队的核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她一定都是冲在第一个、拼在第一个的那个人。这就是女排夺冠给胡晓君带来的启示做团队中冲在第一,拼在第一的那个人


3.jpg

胡晓君(二排右四)所带团队合影


定位明晰之后,就扎实地践行。在研究方向把握、科研选题、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关键科研活动中,胡晓君都事必躬亲,践行自己作为团队负责人的承诺。团队成员不会忘记,与胡老师讨论科研选题和研究方案、无数次地修改项目申报书、一字一句修改论文、不厌其烦修改答辩ppt、模拟演练预答辩等情形。胡晓君对科研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思维令团队成员钦佩。“胡老师严格把握科研方向,非常善于发现问题的关键点,在大量的实验数据中敏锐捕捉关键信息,推动项目研究不断向前。”团队成员深有感触地说。


正是凭借这种踏实努力和开拓创新,胡晓君带领团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团队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影响力持续提升。



倾育人之心,助成长之路



从2004年胡晓君进入浙江工业大学任教至今,已经有了十五余年,她始终注重课堂、科研、生活等全方位育人。


材料科学基础是她一直承担的一门课,如何更好地将学生领入材料的大门也是她最在意和最注重的一点

这门课是材料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其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材料专业的兴趣,因此该课程的专业地位十分重要。

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内容?这是胡晓君从教之初就一直思考的问题。教学与科研一样,都需要研究,科研是研究科学问题,而教学要研究怎么把抽象晦涩的内容讲清楚,让学生容易懂。这是教学的关键。


640.webp (1).jpg

▲胡晓君(左二)和所带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后的合影


领悟到这一点后,她便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大量运用举例、比喻、类比等方法,将那些难懂的概念、现象和原理与实际相联系,用具体、形象又生动的话语描述出来,使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变得容易理解并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提问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同学就是因为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爱上材料专业,从此进入材料的大门。这是胡晓君深感欣慰的。
课堂上,胡晓君对自己的授课有很高的要求,力求富有逻辑、简明清晰地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下,她也十分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心理状态。回想自己15年的教学生涯,胡晓君现在还对自己从教初期的学生记忆犹新。
“这个学生成绩年级垫底,连毕业证都拿不到。”胡晓君多次和提及的这位学生谈心,了解他的心理动态。“我当时给他们上材料科学基础,发现这个学生作业做得还行嘛,肯定还有补救的办法,所以我又找他来聊天。


10.jpg


胡晓君(中间)和毕业生一起

学生说因为材料科学基础跟物理有点接近,所以比较喜欢。胡晓君听到这话,顿时激动了,“我觉得他还有救,还有希望。”当年学校有规定,如果能够考上研究生,就可以获得学位,于是胡晓君建议这个学生去考研。


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这个学生从大三起慢慢找到了目标和方向,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最后成功考上了研究生“他研究生也是跟着我读的,做得挺好的,还拿了校级优秀毕业生,目前已成为一家半导体企业的中层干部。回想起这个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时闪亮的眼眸,作为老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同时,胡晓君注重科研育人,为高科技行业培养人才良好的项目平台为培养学生提供了优质条件。胡晓君指导学生们基于国家级项目,开展真刀真枪的研究。


作为导师,胡晓君从不吝于在学生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每周的课题组会她都会尽量抽出时间来参加,聆听学生的汇报,询问每个同学的研究进展,给予研究方案调整的建议和数据分析指导。



5.jpg



胡晓君(右六)带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


学生的研究题目、研究方案、研究结果分析、论文撰写思路,还有数轮预答辩,这些关键节点胡晓君都亲力亲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


除此之外,胡晓君还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支持学生出国访问和访学研究,“国际合作对人才培养非常有帮助。


她先后资助5人次研究生访问俄罗斯科学院,推荐7人次研究生到英国阿斯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淡江大学访问研究3个月以上,资助50 余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9.jpg

胡晓君(中间)和所带博士在一起


博士生徐辉曾跟随胡晓君3次访问俄罗斯科学院并在英国阿斯顿大学访问研究6个月,如今他已成为半导体企业的学术骨干。博士生陈成克曾在台湾访学4个月,并前往俄罗斯访问,到英国、西班牙等地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包括十多次的国内学术会议。


他说:是胡老师带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做英文报告。在胡老师这里,我的学术眼界、人生阅历都大大丰富了” 如今,陈成克博士已作为博士后加入了胡晓君团队,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国际合作同样惠及到本科生的培养,多名本科生通过参与团队的国际合作交流,萌发出国留学的念头,最终到英国、日本等国的名校进一步深造。


截止目前,胡晓君领导团队主办过4次国际会议,1次海峡两岸研讨会;团队学生是会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每一次的会务工作都得到与会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接待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团队多位毕业生获得国家、省级荣誉,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半导体、光学等高科技行业工作。


怀不变之心,寻协同之道


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胡晓君还要负责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等工作。


担任学院教学副院长四年多来,胡晓君主动设计工作方案,与学院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学院教师实现了多个突破,如完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建院以来立项的第一个省级教改项目,获得第一批校级教学成果奖等等。

 640.webp (2).jpg



胡晓君(后排右四)参加学院“四会四心”集体生日会
专业建设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胡晓君说,“很难忘的是,2018年初我们撰写自评报告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自评报告撰写小组核心成员工作到大年28,年后初六又来修改报告了。


“全院上下通力合作,紧密配合,终于通过了专家现场考,并得到了专家们的较高评价。”回忆当时的情景,胡晓君只记得与老师们并肩作战的豪情,全然忘记了工作的劳累。

“国家一流专业评审是2019年专业建设的重头戏。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上下齐心协力,收获了一个国家一流专业,一个省一流专业。”胡晓君高兴地说。


图片3.png


胡晓君(右二)组织参加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胡晓君一直秉承“让有能力的人焕发光芒”的管理理念,多方面支持教师们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近四年来,学院有3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技能竞赛十佳称号,其中1位教师获得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科组特等奖第一名。学院每年有2位教师被推荐为全校开设教学示范课和课例研讨等。多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建设项目。对此她说到,“只要是老师们想做的事,我们一定全力支持和帮助;只有教师的能力提升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同时用心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三方面的工作,胡晓君坦言:“确实是比较辛苦的。


当人人都在想如何平衡的时候,胡晓君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很难真正平衡三者,在工作中不能只考虑平衡,应该考虑如何‘协同’。通过协同合作,让我在面对这几件不同的事情的时候,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640.webp (1).jpg

▲胡晓君(右三)和同事一起到成都调研


找到这三者的相通之处,变“平衡”为“协同”,这是胡晓君在同时处理教学、科研、管理三方面工作时的切身体会“比如说教学和科研,如果把这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就会觉得切换起来非常累。二者确实有不同的地方,但如果你能找到相同点,切换起来就没有那么难。


在胡晓君看来,教学和科研都是研究,只是内容不同,但方法一致;并且讲课和做学术报告也有相同之处,“学术报告是向别人介绍你的工作,报告讲得是否能让别人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别人对你科研工作的评价。而讲课的本质是让学生理解难懂的内容;这两者是异曲同工的。

教学科研中的分析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去发现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点;在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应用于科研工作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胡晓君娓娓道来自己的协同之道。


身处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胡晓君,始终充满着热情和激情,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协同前行!